近期,汽車市場傳來了一則令人意外的消息,東風本田的銷量再度出現下滑。根據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公布的產銷數據顯示,2025年4月,東風本田的單月銷量為22,036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3.79%。這一趨勢自2025年1月便已顯現,東風本田的銷量連續四個月呈現同比負增長。
數據進一步顯示,從2025年年初至4月底,東風本田的累計銷量為97,760輛,同比降幅高達42.3%,超過四成的降幅無疑為這家曾經的合資巨頭敲響了警鐘。在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下,東風本田的傳統燃油車業務承受了巨大壓力。
曾經銷量火爆的本田CR-V和思域等車型,在新能源浪潮的沖擊下,銷量紛紛遭遇滑鐵盧。盡管思域采取了降價策略,但銷量依然難以重現往日輝煌。而本田CR-V這一細分市場的經典車型,銷量也受到了顯著影響。
東風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后,也是導致其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在2023年推出了純電車型e:NS1和獵光e:NS2,但這兩款車型的市場表現并不理想。盡管隨后推出的純電SUV燁S7被寄予厚望,但由于上市時間較短,市場認知度尚需提升,加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銷量的貢獻相對有限。
除了產品層面的因素外,東風本田還面臨著產品質量問題的挑戰。2025年初,因轉向機缺陷問題,東風本田召回了超過85萬輛車型,涉及CR-V、思域等主力車型。這一大規模的召回事件無疑對其銷量造成了進一步沖擊。
然而,盡管銷量連續下滑,但東風本田仍具備翻盤的可能。一方面,其i-MMD混動系統在燃油經濟性方面具有優勢,若能與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有望在混動市場搶占先機。另一方面,武漢新能源工廠規劃年產能達到12萬輛,若能在成本控制和產品定位上實現突破,將有望釋放產能潛力。
同時,本田計劃在2030年量產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也為東風本田提供了差異化競爭的契機。不過,這一技術能否提前落地并轉化為市場優勢,還需時間驗證。深化本土化戰略、加速推出15萬-20萬元主流純電車型、重塑科技標簽等舉措,也是東風本田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東風本田的銷量下滑并非個例,而是合資車企普遍面臨的問題。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的大潮中,合資車企普遍面臨著陣痛。然而,對于東風本田而言,中國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若能以更靈活的決策和更徹底的本土化應對市場變局,當前的跌幅或許僅為轉型過程中的暫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