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比亞迪再度展現出了其行業領軍者的風采。最新數據顯示,比亞迪4月份銷量高達38萬輛,同比增長21.3%,這一成績無疑鞏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
與此同時,造車新勢力中的零跑汽車也傳來捷報,4月交付量激增至41039輛,同比增長高達173%。自年初以來,零跑汽車的月度交付量穩步增長,從1月、2月的2.5萬輛左右,到3月、4月分別突破3萬輛、4萬輛大關,連續兩個月穩居新勢力銷冠寶座。
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同樣表現不俗,兩者4月份的交付量均超過了3萬輛。小鵬汽車更是連續六個月保持月度交付量超3萬輛的佳績,累計交付量已突破70萬輛大關。而理想汽車則以3.39萬輛的交付量位列新勢力第三位,盡管與去年多次位居榜首的輝煌相比略顯壓力,但其市場表現依然強勁。
廣汽埃安和小米汽車也在緊追不舍,努力向3萬輛的月度銷量目標邁進。特別是廣汽埃安,在三月份成功邁過3萬輛關口后,雖然四月略有回落,但其后續的發展潛力仍不容忽視。
當前,月度交付量達到3萬輛已成為新能源車企躋身頭部陣營的重要標志。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家車企的月度交付量也呈現出波動態勢,競爭格局遠未穩定。
行業專家指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車企應理性看待月度交付量這一階段性成果,保持戰略定力。同時,競爭格局的未穩也意味著仍有后來居上的機會。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汽車改裝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4月17日,央視財經頻道對汽車改裝產業進行了深度報道,指出我國汽車改裝產業正逐步從“灰色地帶”轉向合規市場。隨著政策松綁和消費升級的雙重紅利,汽車改裝市場規模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53億輛,汽車改裝市場規模突破1200億元,同比增長近15%。其中,新能源汽車改裝占比高達35%,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200億元。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對車輛外觀和內飾的改裝興趣濃厚。
政策法規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汽車改裝技術規范指引》進一步擴大了合法改裝范圍,簡化了備案流程。新能源汽車也被正式納入改裝范圍,為新能源改裝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4月,工信部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被譽為“史上最嚴安全標準”。新國標明確要求電池在發生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將電池安全門檻提升至全新高度。
隨著新能源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動力電池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新國標的實施將倒逼車企和產業向下一代電池技術躍遷,通過技術升級淘汰技術儲備不足的車企,推動新能源行業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
在智能駕駛領域,近期也迎來了強監管。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召開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要求車企增加對智駕系統的驗證,嚴禁夸張宣傳,并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這一舉措無疑給過度的智駕功能宣傳劃下了紅線。此前,國內多家車企紛紛宣稱已進入或即將進入智駕第一梯隊,宣傳五花八門。然而,車企夸張宣傳輔助駕駛的后果就是引發消費者過度依賴這一功能,導致事故頻發。
因此,收緊智駕的宣傳、強調安全邊界、讓消費者產生風險意識并謹慎使用輔助功能,或將成為當前優化新能源行車安全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