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傳統燃油車領域并未沉寂,反而展現出勃勃生機。長城汽車近期推出的4.0T V8發動機,憑借其雙可變截面渦輪增壓技術和高達560馬力的最大功率,以及智能閉缸功能,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長安汽車同樣不甘示弱,其研發的500Bar超高壓直噴新藍鯨發動機,顯著提升了燃燒效率。搭載該發動機的CS75 PLUS等車型,實測一箱油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低于0.5元,展現了燃油車的續航和經濟性優勢。廣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也在發動機技術上不斷突破,前者通過鉅浪動力系統提升熱效率至46%,后者則通過雷神混動專用發動機和48V輕混系統,實現了油耗的大幅降低。
盡管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過50%,且市場增長勢頭強勁,但傳統車企并未放棄燃油車市場。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上汽集團和奇瑞汽車等傳統大廠,在新能源汽車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仍在燃油車技術上持續投入。
數據顯示,2024年4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預計可達90萬輛,滲透率有望達到51.4%。然而,燃油車市場份額仍保持在53.2%,出口量更是高達457.4萬輛。這表明,燃油車在國內外市場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海外市場,由于充電設施不足,燃油車更是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混動技術的發展也為燃油車注入了新的活力。長安Hi4、吉利雷神等系統通過電機協同,將內燃機的熱效率提升至45%以上,進一步提升了燃油車的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長城汽車更是成立了“超豪車BG”,計劃推出對標賓利飛馳和勞斯萊斯古斯特的D+級轎車,并為其配備了4.0T大V8發動機。
政策層面也對燃油車技術持開放態度。工信部提出,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要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形成多元化的動力格局。這一表態被業內視為對當前動力發展方向的權威定調,為燃油車技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新能源確實是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機會,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只能走新能源這一條路線。中國車市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用車需求復雜多樣,因此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保持發展路徑的多樣性。中國汽車工業正在構建“新能源與燃油技術雙輪驅動”的發展新格局,未來燃油車仍將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燃油車面臨電動化沖擊的今天,車企并未放棄燃油車的研發,反而更加激進地投入。這不僅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更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車企需要在新能源和燃油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