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奢侈品市場迎來了一波漲價潮,而美國市場成為了這一趨勢的風暴眼。愛馬仕率先宣布在美國上調產品價格,旨在抵消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緊隨其后,管理Coach、Jimmy Choo等多個知名品牌的Interparfums集團也宣布,其在美國市場的產品售價將提升6%至7%。意大利豪華跑車制造商Ferrari同樣不甘落后,對Purosangue、F80等車型實施了10%的價格上調。LVMH集團雖在財報中未直接宣布漲價,但也透露出將考慮通過價格調整來應對關稅影響的信號。
據瑞銀集團估算,美國對歐盟和瑞士商品分別征收的20%和31%進口關稅,將導致歐洲奢侈品牌在美國市場的平均售價上漲約6%。這一預測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消費者們紛紛對漲價幅度表示驚訝。例如,愛馬仕的Twilly絲巾價格從450美元攀升至477美元,H腰帶的價格也上漲了63美元,而備受追捧的鉑金包,尤其是鱷魚皮款式,價格更是飆升至5.09萬美元,這一數字幾乎相當于佛羅里達州居民半年的醫療保險支出。
在全球消費環境趨冷的背景下,愛馬仕等奢侈品牌在過去幾年中已多次提價,而此次針對美國市場的漲價尤為顯著。除了關稅因素外,美洲地區奢侈品消費貢獻力的下滑也是推動這一決策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愛馬仕在美洲市場的銷售額增速從去年同期的17.6%下降至11%,成為少數出現下滑的區域。然而,愛馬仕在其他主力市場的表現卻相當強勁,如日本市場收入增長17%,法國本土市場增長14.2%,歐洲其他地區市場增長12.7%,中東市場也實現了14.1%的增長。
與此同時,LVMH集團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同樣未能達到預期,受美國消費者節約開支等因素影響,一季度銷售額意外下滑3%。盡管如此,LVMH旗下的品牌在過去兩年中已在美國累計提價超過20%。這一現象反映出,當前美國奢侈品消費力度相比以往已大幅減弱。自2023年以來,美洲奢侈品市場收入持續下降,歐洲市場已取代美洲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奉行“消費主義”至上的美國家庭,其總財富與個人奢侈品支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然而,自2020年以來,這種相關性逐漸減弱甚至消失。耶魯大學的調查顯示,關稅已導致美國家庭購買力平均下降3800美元,尤其是服裝類商品受到重創。在此背景下,奢侈品從美國中產階層的身份象征逐漸轉變為真實的物質資產。例如,紐約布魯克林的房產中介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用愛馬仕Birkin包作為購房首付的抵押物。
面對這一變化,奢侈品牌開始調整銷售策略,將重心更多地放在高凈值客戶身上。貝恩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費者有4億人,其中VIP客戶占比不到1%,卻貢獻了高達30%的奢侈品牌收入。這類人群不僅消費能力強,而且對價格敏感度低。然而,對于曾經希望通過愛馬仕等奢侈品來提升身價與地位的中產階層而言,此次漲價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
在全球關稅風波中,“本土供應”成為了備受關注的話題。為了抵抗漲價壓力,一些品牌開始考慮在美國本土建立供應鏈。例如,LVMH旗下的路易威登在美國擁有三家皮革工坊,分別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然而,奢侈品制造鏈的特殊性使得這一策略面臨諸多挑戰。由于缺乏熟練的皮革工人和高質量的生產標準,得州工廠的表現一直不盡如人意,甚至被公司內部評為“全球最差”工廠。生產地址的變動還可能影響品牌的文化內涵和消費者認知。
消費主義在美國曾一度盛行,成為推動經濟復蘇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文化逐漸顯露出其脆弱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反思消費主義的價值,自愿性拾荒、分享物資、不購物等不消費主義行為逐漸興起。同時,二手經濟也在美國大肆崛起,成為消費者降級消費的重要選擇。例如,二手電商Thredup的報告顯示,去年美國有3300萬人首次在網上購買了二手服裝,預計到2025年,這一市場將達到77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