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的一個清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聚集了一群抗議的散戶,他們高舉標語,情緒激動。其中一位身穿印有“狗狗幣萬歲”T恤的年輕人,正在手機直播中憤怒地抱怨:“特朗普害得我特斯拉股票大跌!”
而與此同時,在距離紐約1600多公里的奧馬哈,94歲的巴菲特正坐在麥當勞里,一手拿著價值2.99美元的豬柳麥滿分,一手翻閱著《華爾街日報》。報紙的頭條新聞赫然寫著:“伯克希爾市值逆勢大增14%!”面對這樣的報道,巴菲特輕輕推了推眼鏡,自言自語道:“這些記者總是大驚小怪。”
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想起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那時,紐交所的交易員們癱坐在地上,周圍滿是紙屑,而巴菲特卻在辦公室里給可口可樂的CEO打電話,淡定地表示要以十億美元的價格購買打折的股票。三十多年后,當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再次引發科技股動蕩時,巴菲特又一次展現出了他的冷靜與智慧,這次他將目光投向了被市場恐慌情緒錯殺的農機公司和鐵路巨頭。
那么,為何每次股市動蕩都仿佛成了巴菲特的狂歡節?他又做對了什么呢?讓我們一同揭開其中的奧秘。
時間回溯到2024年8月,在伯克希爾的董事會上,巴菲特突然掏出了一部1997年的諾基亞手機,并問道:“你們知道我為什么還留著這東西嗎?”隨后,他展示了一張圖表,顯示美國半導體庫存量已達到歷史峰值的220%。不久后,蘋果CEO庫克便收到了巴菲特的郵件,告知他伯克希爾可能會減持部分蘋果股票,但會保留足夠的資金支持其回購。到2024年12月,伯克希爾的蘋果持倉從400億美元減少到了120億美元,從而巧妙地避開了特朗普對科技股的沖擊。
然而,巴菲特真正的精彩操作還在后面。當華爾街的精英們正忙著用AI預測股市底部時,他卻派出了36名員工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發現迪爾農機的倉庫里堆滿了玉米播種機,諾福克南方的火車司機每周要多拉三趟煤炭,HCA醫院的走廊里擠滿了等待看病的感冒病人。巴菲特聽完匯報后,立即召集緊急會議,并決定用128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這三家公司。這一舉動被交易員們戲稱為“巴菲特超市大促銷”。
更絕的是巴菲特對期權的運用。當市場普遍拋售看跌期權時,伯克希爾卻悄悄買入了行權價為2500點的標普500看跌期權(當時指數為3400點)。結果股市動蕩爆發后,這些期權變成了“印鈔機”,每天為伯克希爾帶來數億美元的收益。
作為“奧馬哈先知”,巴菲特曾六次神奇地穿越重大股災而屹立不倒。讓我們回顧一下他的傳奇經歷: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機股災中,他提前布局,減持高估值股票并收購現金流穩定的企業;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他清倉杠桿收購概念股并加倉可口可樂等被低估的股票;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中,他提前警告泡沫并收購傳統行業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他停止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投資高盛和GEICO等優質企業;在2020年的疫情股災中,他清倉航空股并收購能源和銀行資產;而在2025年的特朗普政策股災中,他再次展現出教科書級的操作,提前減持蘋果并收購抗周期企業。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可以概括為“安全邊際煉金術”。在危機來臨前,他會減持高估值資產;在危機中,他會用現金儲備收購被市場錯殺的優質企業;在危機后,他會持有這些資產至少3-5年等待價值回歸。他曾用老式爆米花機來比喻自己的投資哲學:“火候太小時耐心等待,溫度過高時立即關火——關鍵是知道什么時候會‘砰’的一聲開花。”
巴菲特的投資智慧不僅體現在對市場的精準判斷上,更體現在他對常識的堅持上。他偏愛投資那些被市場忽視或低估的“過氣明星”企業。在互聯網泡沫時期,他收購了生產磚頭的公司;在疫情爆發時,他抄底了冰雪皇后DQ;在2025年的股災中,他收購了迪爾農機等抗周期企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投資最終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卻蘊含著巴菲特深厚的投資智慧。在2025年的股災中,當量化基金被AI算法帶偏時,巴菲特卻在研究農場機械的維修記錄;當網紅股民盯著K線圖時,他卻在與醫院院長探討床位周轉率;當政客們爭吵不休時,他卻在關注鐵路運輸的煤炭車廂。他的投資哲學就像他最愛喝的櫻桃味可樂一樣,雖然配方簡單卻總能讓人沉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