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領域正經歷一場由人工智能引領的科研革命。中國農業科學院攜手百圖生科,近期發布了一款基于大模型的“發現系統”,該系統旨在極大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效率與精確度。行業專家們在5月6日的發布會上,圍繞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學中的實際應用展開了深入交流。
百圖生科的技術副總裁張曉明詳細介紹道,該“發現系統”的核心在于其“發現助手”功能。它能夠智能解析研究需求,并自動執行多維度信息檢索與分析,最終生成詳盡的結構化研究報告。張曉明強調,“發現助手”憑借其專業性、可執行性和專屬定制性,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全新“超級工具”。團隊還針對智能發酵、智能細胞分析等前沿領域,開發了一系列創新系統方案。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的副研究員關菲菲指出,結合了大模型與知識圖譜的“知識助手”,正在徹底改變科研文獻的獲取模式。以酶蛋白發酵為例,相關信息的檢索時間已從數天縮短至幾分鐘,顯著加快了研發進程。這一變革不僅提升了效率,更彰顯了AI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巨大潛力。
在藥物研發領域,傳統的抗體研究方法往往耗時數月,需要進行大量反復實驗。而新的抗體發現方案則采用了多目標優化(MOO)策略,能夠在一天之內對上萬條序列進行高效預測與篩選。這一突破性進展,無疑將極大加速藥物的研發周期。
與會專家們普遍認為,AI技術的引入不僅顯著提升了研究效率,還極大地擴展了人類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能力邊界。人工智能正逐漸從輔助工具轉變為推動科學突破的關鍵力量,為解決長期困擾科學界的難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途徑。
百圖生科總裁鄧永富表示,面對日益增長的研究需求,傳統科研方法已顯得力不從心。因此,他們致力于構建基礎大模型,從海量數據中挖掘生物規律,實現從“盲目摸索”到“精準導航”的根本性轉變。同時,張江科學城也在積極打造生命科學的創新生態系統,旨在促進“AI+生命科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