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行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動蕩,搶裝潮與毀約事件頻發,引發了廣泛關注。在這場風暴中,不僅組件廠商與安裝方、業主方的矛盾升級,連項目的正常推進也受到了嚴重沖擊。
據報道,港能(鎮雄)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近期發布了一則廢標公告,宣布其300MW分布式光伏EPC項目合作終止。這一決定源于國家政策對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的調整,導致招標人和中標人無法按原約定簽訂合同。雙方經協商后,決定和平分手,互不追責。該項目的建設地點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原本計劃在十余個鄉鎮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卻因政策變動而擱淺。
這起廢標事件并非個例。隨著政策調整,不少存量光伏項目面臨毀約風險,而增量項目也呈現出下滑趨勢。中國電建發布的2025年1月至2月主要經營情況顯示,新簽的太陽能發電項目數量及金額均出現同比下跌,而風電項目則大幅反超,這是自2021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與此同時,光伏組件價格的飆升也成為了行業的一大痛點。自2025年3月起,分布式光伏行業掀起了一場搶裝風暴,組件價格隨之水漲船高。短短數日內,組件報價便從0.7元/W躍升至0.8元/W,部分廠商甚至提出了“低于0.7元不接單,加價5-7分才發貨”的苛刻條件。面對這種漲價潮,下游業主方和產業鏈相關各方均措手不及。
組件廠商的漲價行為引發了廣泛不滿。一些廠商在簽訂低價訂單并收取全款后,又以成本超支為由要求加價,否則拒絕發貨。這種先低價鎖定訂單再二次議價的行為已不是個例,而反復加價仍無法保障交付的惡性違約現象更是讓下游企業深受其害。多家貿易商和安裝商因此暫停項目,對組件廠商的違約行為表示強烈抗議。
在這場動蕩中,政策預期成為了背后的根本推動力量。根據相關政策規定,4月30日前并網的工商業項目可鎖定固定電價,而6月1日后新項目則需通過市場化競價確定電價。這一政策調整引發了搶裝潮和組件漲價潮,也導致了項目毀約潮的頻發。光伏項目業主方、組件廠商、貿易商和安裝商等各方均在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政策預期的改變則成為了他們行動的指揮棒。
然而,政策調整也是迫于形勢。近年來,光伏裝機嚴重超標,電力系統無法有效消納光伏發電量,導致分布式光伏設置接網紅區、限電停發等問題頻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策不得不進行調整。雖然這一調整對光伏行業產生了短期沖擊,但從長遠來看,有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這場動蕩中,光伏從業者們需要理性看待政策的調整和行業的震蕩。未來,隨著新能源消納形勢的不確定性大幅抬頭,光伏行業全產業鏈的發展都將進入政策震蕩期。面對這種形勢,從業者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性,積極應對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