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再度引發關注。根據最新一季度數據顯示,小米與華為在國內手機銷量榜上分別占據冠亞軍位置,而蘋果則意外跌至第五,銷量下滑約8%,成為前五大品牌中表現最不盡如人意的一個。
這一銷量下滑趨勢對蘋果的營收也產生了連鎖反應。盡管蘋果2025年一季度全球營收整體實現了5%的增長,達到953.59億美元,凈利潤同樣增長5%,達到247.80億美元,但在中國地區卻遭遇了滑鐵盧。具體數據顯示,大中華區該季度營收為160.02億美元,同比下降2.26%,相當于減少了約27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從地區分布來看,蘋果在美洲、歐洲、日本以及亞太其他地區均實現了營收增長,唯獨大中華區表現不佳。這一變化也導致大中華區在蘋果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下降至16.78%,與巔峰時期的超過20%相比,差距逐漸拉大。
面對這一局面,蘋果CEO庫克依然表達了樂觀態度。他強調,如果剔除外匯變化的影響,蘋果在中國區的銷售額實際上是基本持平的。同時,與上一季度相比,蘋果在中國的情況已經有所改善。回顧上一季度(2024年四季度),蘋果在中國區的營收同比下滑了11%,減少了約167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本季度的下滑幅度明顯收窄。
然而,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下滑趨勢并不令人意外。這一變化背后,小米和華為的強勁表現功不可沒。根據Canalys的數據,一季度小米銷量增長了40%,華為也實現了12%的增長,成為銷量增長最快的兩大國產品牌。小米憑借其性價比優勢以及近年來推出的旗艦手機系列,直接與蘋果展開了競爭。而華為則一直專注于高端市場,其Mate系列、P系列以及折疊屏手機等產品,都在與蘋果爭奪市場份額。
在國內政策補貼的推動下,小米和華為等品牌在市場上的優勢進一步凸顯。由于蘋果最暢銷的Pro系列手機價格高于6000元,無法享受政策補貼,這使得小米和華為等品牌在性價比方面更具吸引力。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二季度和三季度,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或將繼續下滑。
小米和華為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崛起對蘋果構成了不小的挑戰。在存量博弈的市場環境下,友商銷量的提升往往意味著自身銷量的下滑。因此,蘋果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調整策略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