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豪華車制造商保時捷近日揭曉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透露出公司業績遭遇寒流。報告顯示,該季度保時捷實現營收88.6億歐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營業利潤更是大幅縮減至7.6億歐元,同比跌幅高達40.6%。銷售回報率也跌至8.6%,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4.2%,觸及近年來最低點。
保時捷的業績下滑與其全球市場銷量的不振緊密相關。2025年第一季度,保時捷的全球銷量達到71470輛,同比減少了8%。具體到各個市場,德國本土市場銷量下滑尤為顯著,減少了34%,至7495輛。中國市場同樣表現不佳,銷量同比下滑42%,降至9471輛,僅占全球總銷量的13.25%,這一比例遠低于巔峰時期的30%。在歐洲其他地區(不包括德國),保時捷銷量也下降了10%,達到18017輛。相比之下,北美市場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一季度銷量達到20698輛,同比增長37%,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中國市場的危機對保時捷來說尤為突出。數據顯示,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連續兩年下滑,2023年銷量為79283輛,同比下跌15%;2024年則進一步下滑至56887輛,跌幅擴大至28%。保時捷方面指出,中國市場的持續經濟挑戰是導致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隨著國內汽車品牌的崛起,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的快速崛起,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大。
近期,保時捷CEO奧博穆在上海車展期間的發言引發了市場關注。他表示,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相對較低,并提到未來兩到三年內將觀察保時捷是否能作為一個電動品牌在中國市場立足。這一發言隨后被解讀為保時捷可能考慮在中國停售電動汽車,但保時捷中國迅速回應稱這是誤讀,并強調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在中國的電動化進程。
面對業績不及預期的困境,保時捷CFO Jochen Breckner坦言,宏觀經濟形勢依然充滿挑戰,公司無法完全擺脫這種局面,但正在全力以赴應對。受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保時捷已下調了今年的業績預測。預計全年營收將在370億歐元至380億歐元之間,低于此前預測的390億歐元至400億歐元;汽車業務凈現金流利潤率預計為4%至6%,也低于此前預測的7%至9%;全年銷售回報率預計為6.5%至8.5%,同樣低于此前預測的至少10%至12%。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保時捷仍在中國市場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在上海車展期間,保時捷宣布中國研發中心已完成戰略調整,并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投入運營。該研發中心將專注于為中國市場開發“軟硬一體”的信息娛樂系統及駕駛輔助解決方案,并計劃在2026年推出首款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信息娛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