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電”新時代的浪潮下,汽車產業鏈的角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近日,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本年度的上海車展中,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占據了四個展館,總面積接近1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相較于上一屆有了顯著的增長。
與上一屆車展相比,汽車科技及供應鏈的展示面積從約3萬平方米躍升至占據整個展館的三分之一。參展的近400家供應商中,包括元戎啟行、芯擎科技等在內的近50家企業是首次亮相上海車展。這一變化清晰地反映出,隨著智能駕駛、人工智能大模型和800V高壓平臺成為行業標配,車企之間的競爭已經悄然轉變為背后供應鏈的隱形較量。
本次車展上,眾多技術供應商以前所未有的“主角”身份登場,展示了他們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發的創新成果。這些展品涵蓋了線控轉向、動力系統、輔助駕駛系統以及智能座艙等當前最熱門的技術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智電”浪潮的推動下,中國本土供應商開始嶄露頭角,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寶鋼、凌云股份、保隆科技、伯特利等企業紛紛帶來了汽車相關的最新產品和技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常務副會長付炳鋒指出,本屆上海車展中,科技公司及供應鏈參展企業的數量顯著增加,這標志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時代科技與汽車的深度融合正在進一步加速。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亞洲區汽車業務負責人鄭赟也在車展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許多優秀的零部件供應商在性價比方面表現出色,主機廠和供應商都在積極與AI產業融合,并與研究生態系統的內容服務商展開深入合作。
在2025上海車展的舞臺上,電動化與智能化不僅是整車廠的宣傳焦點,更成為了供應鏈企業的技術競技場。從智能駕駛到數字座艙,從線控底盤到AI芯片,供應商們正以深度的技術創新重塑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例如,本土供應商福瑞泰克推出了基于智能駕駛平臺ODIN3.0的高分辨率攝像頭模組和面向量產市場的ADC25-J“智享全民版”解決方案,旨在以親民的價格推廣智能駕駛輔助技術。
博世的工作人員透露,去年博世在中國獲得的未來五年新業務中,有65%與智能化及電氣化解決方案相關,這一數據無疑印證了市場需求的快速轉向。同樣,采埃孚展示了包括純電控制轉向和制動系統在內的完整底盤產品,其輔助駕駛系統通過融合AI大模型與算法,降低了對高成本激光雷達和大算力平臺的依賴。
在智能座艙領域,芯馳科技推出了AI座艙SoC芯片X10,并計劃在2026年開始量產。Unity中國總裁張俊波表示,Unity已與全球35家整車廠商達成合作,為77款量產車型提供了實時3D座艙解決方案,市場占有率超過85%。同時,DeepSeek掀起的技術革命正在席卷汽車行業,成為汽車座艙與AI技術融合的一個橫截面。
然而,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安全性問題也日益凸顯。幾起因智能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發生后,汽車企業和行業監管部門都在重新審視智駕的安全性,并出臺相關規范文件。鄭赟認為,事故的發生和相關規范文件的出臺,雖然會在短期內給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降溫”,但長期來看,并不會改變這一技術的發展前景和普及速度。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眾多供應鏈企業都對產品的安全性做了重點展示。例如,汽車密封件供應商愛爾鈴克鈴爾集團展示了其在電池領域的技術專長和高性能工程塑料能力,特別是針對輕量化組件、密封系統及電池、燃料電池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佛瑞亞集團則通過智·璨座艙等智能化配置提升駕駛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汽車行業掀起“智駕平權”的浪潮,車企對智能輔助駕駛產品的成本控制更加嚴格。這種壓力也傳導到了供應商側,如何平衡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之間的關系,成為考驗供應商管理水平的關鍵。佛吉亞歌樂汽車電子事業部戰略副總裁李思霓表示,降本不能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而是要依靠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來實現。
越來越多的汽車供應鏈企業意識到,“中國技術和產品反向輸出”已經成為一個趨勢。耐世特汽車系統總裁羅賓·米拉韋茨表示,未來十年,全球領先供應商的格局趨勢或將由中國整車廠主導。愛爾鈴克鈴爾集團董事會成員Dirk Willers也表示,集團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正在加速將現有技術轉移至中國,并推廣中國團隊自發產生的創新技術和產品。
在中國市場,速度同樣至關重要。面對日益縮短的開發周期,科技公司Unity帶來了基于數字孿生打造的工業操作系統,助力主機廠實現從設計、仿真到生產、運維的全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耐世特的軟件工具MotionIQ-Dev也旨在通過縮短生產前置時間,為其全球工程團隊節省時間并削減成本。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進入智能化深水區,供應鏈的競爭邏輯也隨之改變。汽車供應鏈企業不再只是拼規模,而是拼創新速度、本土化深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變為“創新實驗室”,全球汽車供應鏈的權力天平正在傾斜,跨國零部件企業不再簡單輸入技術,而是以中國為創新策源地,反向重構全球業務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