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即上海車展,作為全球汽車行業的重要盛會,不僅匯聚了國際頂尖車企的最新科技成果,也成為了洞察中國汽車市場消費趨勢與產業升級的關鍵窗口。近期,《環球時報》發起了一項名為“今年,您最想買輛什么車”的調查,旨在深入理解消費者購車偏好的變化,調查聚焦于購車決策因素及品牌車型偏好等核心議題。
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消費者購車的諸多因素中,“價格”與“使用成本”占據了核心地位。具體而言,43.63%的受訪者將“價格波動”視為首要考量,而42.81%的受訪者則關注“養車費用”,兩者合計占比超過八成,凸顯了消費者對經濟性的高度重視。
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一輪激烈的價格競爭。進入2025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及上海車展新品發布的密集,中國汽車市場迎來“開門紅”。一季度,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行業專家指出,市場競爭正逐步從價格導向轉向技術與效益并重,預計市場將在未來10-12個月內趨于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消費者群體在購車市場中日益凸顯其重要性。特別是在上海車展的嗶哩嗶哩展區,高性能車輛和創新概念車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數據顯示,20至30歲的年輕人在潛在購車者中的比例已接近其他年齡段,中國消費者首次購車的平均年齡為30.5歲,顯示出年輕群體對汽車的強烈興趣和購買力。
在品牌偏好方面,中國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認可度顯著提升。調查顯示,74.58%的受訪者表示購車時會首選自主品牌,遠超德系(14.24%)和日系(6.25%)。消費者選擇國產車的核心動因已從“低價”轉變為“高價值”,其中,“配置豐富、科技感強”成為首要購車因素。在上海車展上,自主品牌通過展示高端車型和自研技術,彰顯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進取精神。
安全配置已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之一,45%的受訪者將其列為關鍵因素。車展現場,“安全”取代了“智能炫技”,成為行業宣傳的關鍵詞。多家車企強調了智能輔助駕駛的安全性,通過強化芯片方案和高科技設備,為駕駛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人形機器人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大放異彩,成為一大亮點。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攜自主研發的IRON機器人亮相,展示了其自主行走和對話能力,吸引了廣泛關注。上汽榮威、北汽等展臺也引入了人形機器人作為互動嘉賓,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行業的應用潛力。盡管面臨成本和技術挑戰,但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規模為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提供了廣闊空間。
面對自主品牌的崛起,德系和日系車企也在積極尋求轉型。奧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會主席高德諾表示,奧迪正在經歷大規模轉型,中國市場是其核心驅動力。日產新任中國管理委員會主席馬智欣則強調,日產將加快推出新能源車型,以適應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這些舉措表明,國際車企正通過深化合作和本地化研發,努力重振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自主品牌憑借技術創新和高性價比產品,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而國際車企則在積極應對市場挑戰,通過轉型和創新來保持競爭力。上海車展作為行業盛會,不僅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也見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