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浩瀚星空中,又一顆璀璨之星即將踏上資本市場的征途。智譜AI,這家被譽為“國內唯一全面對標OpenAI的大模型企業”,正式宣布啟動上市計劃,成為“大模型六小龍”中率先向IPO發起沖刺的先鋒。
自2019年成立以來,智譜AI的融資步伐猶如疾風驟雨,四年間完成了15輪融資,平均每四個多月便有一次資本注入,今年3月更是密集宣布三輪融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股融資熱潮吸引了包括杭州城投、珠海華發等地方國資背景,以及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青睞,甚至沙特阿美這樣的國際資本也紛紛入局,共同將智譜AI的估值推向了200億的高峰。
然而,這急促的融資節奏背后,隱藏著智譜AI面臨的三重壓力。一方面,業務線的廣泛布局,從基座模型到代碼生成、多模態、智能體等全棧技術,每一項都需要巨額投入,燒錢速度驚人。另一方面,行業內價格戰的白熱化,讓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API調用價格的腰斬更是加劇了盈利壓力。外部環境的融資趨緊和OpenAI、DeepSeek等強勁對手的競爭,也讓智譜AI不得不加速奔跑,以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
在內外交困之下,智譜AI選擇了堅持全棧自研的道路,盡管這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和投入。CEO張鵬更是豪言壯志,將AGI(通用人工智能)作為終極目標,誓言要造出一個像人一樣聰明的“大腦”。然而,通往AGI的道路漫長且艱難,高額的研發費用和尚未實現平衡的商業化收入,讓智譜AI的財務健康度備受考驗。據《財經》雜志報道,智譜AI在2024年虧損約20億元,商業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智譜AI的商業化嘗試主要通過B端的API和私有化部署,以及C端的各類應用來實現。盡管在2024年商業化收入同比增長超100%,API收入增長超30倍,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確定的商業化前景,現金流的穩定性依然令人擔憂。更為緊迫的是,DeepSeek等競爭對手通過開源和低價策略,已經開始沖擊智譜AI在B端私有化部署業務的“現金奶牛”地位。
上市,成為了智譜AI尋求突破的關鍵一步。然而,在沖刺IPO的道路上,智譜AI還需跨越技術落地、商業化和開源生態三道難關。技術層面,智譜AI需要將PPT上的技術參數轉化為客戶認可的實用體驗,讓“比肩GPT”的口號變為“比保姆更貼心”的服務。商業化上,智譜AI需要從“接散活”的模式升級為可復制、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實現長期穩定的盈利。而在開源生態方面,智譜AI需要在吸引開發者和維護商業化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開源成為利潤的“反噬”。
智譜AI的上市之路,不僅是一次資本的狂歡,更是中國大模型行業焦慮與野心的縮影。在這個燒錢、內卷、搶窗口期的行業中,要么抓緊搶到船票上岸,要么在泡沫里淹死。智譜AI的抉擇,無疑為行業樹立了一個鮮明的標桿。
隨著AI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模型行業的生存法則也在悄然變化。未來能活下來的大模型企業,要么成為像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靠壟斷收“過路費”;要么成為像手術刀一樣的垂直專家,在細分領域扎透場景賺“專業費”。智譜AI的上市之旅,或許將為我們揭示這一行業未來的走向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