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計劃近日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尤其是創始人劉強東的內部講話在餐飲界引起了廣泛討論。隨著外賣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京東外賣能否在這一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了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對于京東外賣,業界大致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是“希望派”,他們主要由餐飲老板組成,希望京東外賣能夠成功,而不關心具體的策略和實施細節。第二種是“悲觀派”,他們認為京東外賣難以成功,要么是因為京東將其視為權宜之計,缺乏足夠的戰略投入;要么是因為即便全力以赴,也難以撼動現有的市場格局。第三種是“質疑派”,他們對劉強東提出的通過降低餐廳扣點至5%以內來解決問題的方案表示懷疑,認為這并不能真正解決餐廳面臨的問題。
作為一名餐飲從業者,我自然屬于“希望派”,但同時也在思考,如果我是京東外賣的負責人,會如何設計這一業務,以確保其成功并為餐飲行業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京東外賣面臨的市場環境與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崛起時大不相同。那時,餐飲行業還處于增量時代,市場紅利明顯。而現在,餐飲行業已進入存量時代,市場紅利已基本消失。因此,京東外賣不能簡單重復過去燒錢補貼的老路,而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在我看來,京東外賣的核心痛點是餐飲行業的供需錯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城鎮人口日均外出就餐率為18.3%,理論上每年餐飲需求人次為622.5億次。但現實是,餐飲經營主體數量嚴重超配,導致競爭激烈,內卷嚴重。因此,京東外賣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存量市場中找到合理的供需平衡。
要實現這一目標,京東外賣需要采用“存量思維+總控思維”。存量思維意味著京東外賣不應試圖覆蓋所有餐廳,而應聚焦于為部分優質餐廳帶來增量收入和利潤。總控思維則要求京東外賣控制入駐餐廳的數量,避免過度競爭。通過為部分餐廳提供精準流量和優質服務,京東外賣可以幫助它們提升盈利能力,進而優化整個餐飲行業的供需關系。
在具體實施上,京東外賣可以借鑒商圈經營的理念。將全國市場劃分為一個個獨立的商圈,根據每個商圈的客流量和餐飲消費需求來匹配餐廳數量。對于符合條件的餐廳,京東外賣可以提供入駐許可,并通過嚴格的考核和監管機制確保餐廳的服務質量。同時,京東外賣還可以推出“衛生等級制度”,將衛生作為餐廳入駐的重要標準之一,以滿足衛生敏感型用戶的需求。
為了支持這一戰略的實施,京東外賣需要建立強大的線下運營體系。這包括在每個商圈設立運營官,負責篩選和監管餐廳,以及推廣衛生等級制度。京東外賣還可以搭建“商圈央廚”,為入駐餐廳提供食材采購和初加工服務,降低餐廳的運營成本并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通過這樣的布局,京東外賣有望在外賣市場中走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它不僅能夠為餐飲行業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還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外賣服務。當然,這一戰略的實施將面臨諸多挑戰,但正如劉強東所說,只有真正為改變餐飲行業做點什么,才能贏得市場的尊重和認可。
總的來說,京東外賣需要在存量經濟時代找到新的發展模式,通過精準定位、嚴格監管和優質服務來優化餐飲行業的供需關系。只有這樣,它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餐飲外賣領域的一股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