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駕駛領域迎來了一波新的發展浪潮,眾多汽車制造商紛紛發布智能駕駛普及戰略,并透露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和L4級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的量產時間表。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加速了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也引發了全民對智能駕駛技術的廣泛關注與期待。
然而,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安全問題。3月份發生的小米SU7高速公路碰撞事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起事故引發了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安全性的廣泛討論。業內人士指出,部分車企在宣傳智能駕駛技術時,使用了“L2+”、“準L3”、“零接管”、“脫手駕駛”等模糊表述,導致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認知產生偏差,誤以為智能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從而忽視了駕駛過程中的安全責任。
為了規范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監管部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召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這一會議不僅明確了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邊界,更以“安全第一”為行業樹立了新的價值導向。
隨著監管政策的收緊,智能駕駛產業也逐漸告別了“技術狂飆”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了“安全可驗證、責任可追溯”的新發展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智能駕駛技術的宣傳更加趨于理性,車企在推廣智能駕駛技術時,更加注重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的占有率。
然而,夸大宣傳的代價是巨大的。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指出,近期因駕駛人錯誤使用輔助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時有發生,這些事故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對公共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部分駕駛人在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后,誤以為可以放松警惕,甚至進行玩手機、睡覺等危險行為,這些行為不僅違反了交通法規,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破解智能駕駛安全困局,監管、企業與消費者需要協同努力,共同重構智能駕駛行業生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企業應嚴格參照國家標準GB/T40429-2021等相關規定,規范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命名、表述方式與宣傳內容,推動形成“技術進步與責任落實并重”的健康發展生態。同時,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提醒廣大駕駛人,在使用智能駕駛技術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正確操作智能駕駛功能,確保行車安全。
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下,企業也在積極采取措施規范智能駕駛市場。例如,鴻蒙智行針對近期頻繁發生的智能駕駛安全事故,發布了一份全民出行安全倡議,倡導駕駛人嚴格遵守交通法規,確保安全使用智能駕駛技術。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提升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增強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安全治理的深度也在向技術底層延伸。工信部近日發布的GB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新國標,首次提出了因內短路發生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譽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這一新國標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為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總之,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監管、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共同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智能駕駛技術才能真正成為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