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汽車市場上悄然興起:不少曾經力挺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和增程式電動車的消費者,如今卻默默地轉向了純電動車。這一轉變,似乎并未伴隨著激烈的爭論或明確的告別,更像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回溯過去,這些消費者曾是增程技術的忠實擁躉,他們提出的理由個個擲地有聲:“油電雙重保障”、“遠離續航焦慮”、“比純電動車更讓人安心”。然而,時至2025年,這些曾經堅定的理由逐一失去了說服力。
究其原因,技術的迅猛發展是首要因素。純電動車的技術迭代已步入快車道,幾乎每季度都有新的升級;相比之下,插混和增程車型仍按部就班地遵循著年度更新的節奏。例如,純電動車領域已經推出了800V電壓平臺和5C快充技術,短短12分鐘內即可補充450公里的續航里程。比亞迪更是推出了10C充電技術,6分鐘即可充入100度電,幾乎與燃油車加油速度不相上下。反觀插混和增程車型,依然停留在“1.5T發動機+200公里電池”的傳統配置上,充電時間長且過程繁瑣。
盡管“可油可電”的概念一度被視為解決續航焦慮的良方,但實際上,它帶來的充電焦慮同樣不容忽視。頻繁且低效的充電過程,讓不少消費者倍感折磨。對于沒有家庭充電樁的用戶而言,純電動車的充電體驗反而更加便捷和高效。
插混和增程車型在實際駕駛中的體驗撕裂感,也讓消費者感到不滿。在城市中,電動車模式的確安靜平順、能耗低;但一旦上了高速,電量耗盡,發動機介入后,頓挫、噪音、抖動和油耗問題便接踵而至。這種從未來科技車瞬間回歸老油車的感受,讓人難以忍受。對于發電效率低、電池容量小的車型而言,更是電不夠用、油燒得心疼,長途旅行下來,既沒省錢,又犧牲了舒適度。
體驗過純電動車的“一踩就走、靜謐流暢”后,再回頭審視插混和增程車型,消費者往往會感到難以忍受。這種“既要又要”的折中方案,往往導致“都不太好”,而“單純到底”的純電動車則帶來了最暢快的駕駛體驗。因此,不少消費者得出了“插混/增程的盡頭是純電”的結論。
消費心態的轉變也是推動這一趨勢的重要因素。過去,消費者選擇插混和增程是出于謹慎,擔心電動車技術不成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折中方案其實是一種妥協。不敢完全信任電動車,就保留一個油箱作為備用;擔心高速路上沒有充電樁,就用發動機發電應急。看起來面面俱到,但實際上樣樣都不盡如人意。電池容量小、電驅系統不純粹,連智能化和駕駛體驗也大打折扣。消費者原本期待的是“雙保險”,結果卻收獲了“雙失望”。
如今的消費者,尤其是那些已經體驗過新能源車的用戶,更加堅定了對純電動車的信心。他們親身體驗了純電動車的暢快,打破了過去的“電車迷信”,發現續航焦慮其實并不那么嚴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跑高速的頻率并不高,即使需要跑長途,也可以在休息時順便充電。再加上5C快充和800V架構的普及,充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因此,曾經那些看似穩妥的顧慮,在親身體驗后都被證明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