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計劃長期使用至少五年的汽車消費者而言,購車決策往往需權衡多重因素。面對“可油可電”的增程式汽車與純電動汽車,不少人會傾向于前者,認為其提供了加油和充電的雙重保障,似乎更為穩妥。
然而,對于那些真正打算五年不換車的消費者,筆者卻建議謹慎考慮這一選擇。因為從長遠來看,看似穩妥的增程式汽車,可能并非最佳選擇。
首先,觀察行業趨勢,小鵬、理想、問界、蔚來等車企均在大力投入自建超充網絡。國家也明確表示將全面覆蓋高速服務區超充樁。這一趨勢預示著,在兩三年內,全國高速將布滿300kW以上的超快充樁。屆時,即使是長途自駕,也只需一杯咖啡的時間,車輛就能補充四五百公里的電量,續航焦慮將大大緩解。
反觀增程式汽車,盡管當前使用體驗尚可,但其架構上的缺陷不容忽視。發動機主要用于發電而非驅動,導致在高速行駛、爬坡或冬季使用空調時,表現不佳。大多數增程車型不支持800V快充平臺,未來升級空間有限。
更重要的是,增程式汽車的續航衰減速度超乎想象。例如,中汽試煉場對兩款車型的實測顯示,2019款特斯拉Model 3在行駛11.6萬公里后,電池健康度仍高達89.3%,而理想ONE 2020款在行駛僅10.3萬公里后,電池健康度已降至75.6%。這意味著在短短四年內,增程式汽車的電池性能已大幅下降。
增程式汽車的質保政策也遠非消費者想象的那樣簡單。所謂的“終身三電質保”往往附帶諸多條件,如必須是首任車主、非營運車輛、原廠保養、官方售后記錄等。一旦有一項不符,即失去質保資格。
更令人擔憂的是,電池健康度并不等同于電池衰減。消費者感知到的續航縮水可能并非完全由電池衰減引起,而是由于能耗上升、電池內阻變大等因素疊加所致。因此,即使電池健康度已降至較低水平,也可能因未達到質保的“衰減紅線”而無法更換電池。
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增程式汽車在二手車市場上的表現不佳。以幾年前的增程式汽車為例,當初售價高達30多萬,如今二手車平臺報價僅剩12萬左右,折扣率高達3.6折。這對于計劃長期使用汽車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因此,對于計劃五年不換車的消費者而言,筆者建議優先考慮純電動汽車。隨著充電設施的日益完善和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純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和使用成本將大大降低。而增程式汽車則可能因架構缺陷、續航衰減和質保政策等問題而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