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新馬自達CX-5的諜照首次在網絡上曝光時,關于這款車的討論便迅速升溫。部分網友質疑其引入創馳藍天混動技術后操控性能會下降,也有人認為底盤優化不過是更換襯套的營銷手段。然而,對于那些熱衷于駕駛體驗的消費者而言,這款車的升級究竟是增益還是減分,仍需深入剖析。

新CX-5的混動系統并未采用“以電為主”的設計思路,而是延續了發動機與電機協同工作的模式。這套系統的熱效率達到43%,較老款提升2個百分點。實際駕駛中,低速跟車時電機優先介入,避免了傳統混動車型的頓挫感;當轉速超過2000轉時,發動機的銜接過程平順自然,與本田CR-V混動相比,減少了明顯的“闖動”現象。轉向手感方面,新車的虛位比老款更小,回正力度隨車速變化呈線性調整,即使在急打方向變道時,車頭響應速度也與純燃油版相差無幾。這些特性直接反駁了“混動毀操控”的論調。其虧電狀態下的油耗僅為5.2L/100km,比同級別豐田RAV4榮放混動低0.3L,實現了油耗與駕駛感的雙重兼顧。
底盤調校上,新CX-5雖未改變整體結構,但通過材質升級與細節優化提升了性能。下擺臂采用更輕的鋁合金材質,較老款鋼制部件減重15%,同時將懸掛襯套硬度提高8%。過減速帶時,車輛能有效過濾細碎震動,車身無多余彈跳;高速過彎時,側傾控制優于大眾途岳,后排乘客不會感到明顯甩動。與老款相比,新車在連續彎道中的循跡性顯著提升,即使新手也能輕松駕馭。這種基于現有結構的精細化調校,對日常駕駛的幫助遠勝于簡單的結構更換。
智能座艙的升級同樣注重實用性。10.25英寸中控屏的流暢度較老款大幅提升,無線CarPlay連接穩定無卡頓,觸控響應速度接近智能手機,比大眾途岳的車機反應快約半秒。內飾用料上,中控下方與門板處采用軟質包裹,縫線工藝更為精致,座椅側翼支撐加厚處理后,長時間高速行駛也不易疲勞。值得關注的是,新車未跟隨潮流配備大連屏,而是延續了馬自達“實用優先”的設計理念。對于不追求科技感噱頭的消費者而言,簡潔的布局反而能減少駕駛分心,提升安全性。

價格方面,新CX-5預售價區間為17-22萬元,較本田CR-V混動低約1.5萬元,但配置并未縮水。全速自適應巡航、主動剎車、倒車影像等實用功能均為標配。與同品牌CX-30相比,新車軸距更長,后排腿部空間增加3指,更適合家庭出行。底盤調校上,新CX-5更注重舒適與運動的平衡,而非CX-30的激進風格,顯然旨在同時吸引家庭用戶與駕駛愛好者。
在緊湊型SUV市場,多數車型要么側重家用(如CR-V),要么強調硬核性能(如日產奇駿)。新CX-5通過“兼顧兩端”的定位,精準捕捉了那些既追求駕駛樂趣又不愿犧牲實用性的消費者需求。隨著混動技術在該細分市場的普及,能同時實現“省油”與“好開”的車型并不多見。對于預算在18-20萬元、不愿選擇“千篇一律”家用SUV的消費者而言,等待新CX-5的實車試駕或許是個值得考慮的選擇——畢竟,一輛能讓日常通勤變得“爽快”的車,遠比多幾個杯架更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