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正在中國市場推進一場以自有品牌“沃集鮮”為核心的業態升級,通過聚焦生鮮食品領域、強化供應鏈管控、優化組織協同,試圖在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中構建差異化競爭力。這一戰略調整不僅體現在門店布局上,更深入到商品開發、品質管控和消費者體驗的各個環節。
在深圳新德家園社區店,約500平方米的空間內,中年顧客和家庭消費者占比顯著,生鮮區聚集了近三分之一的客流。而在寶安萬達廣場的800平方米社區店,周末客流量翻倍,年輕消費者比例明顯提升。這兩家試點門店的共同特點是:商品結構高度聚焦“一日五餐”場景,自有品牌“沃集鮮”的標識隨處可見,烘焙區陳列著近30款當日現制的商品,均標注“保質期1天、只賣當天”,價格集中在5-10元區間,其中半數商品售價為5元。
“沃集鮮”的擴張速度令人矚目。從年初的幾十個SKU迅速增長至近千種,涵蓋雞蛋、低溫奶、烘焙、果茶等多個品類。這種爆發式增長背后,是沃爾瑪對供應鏈的深度改造。以雞蛋為例,該品牌已覆蓋無抗大碼、富硒、谷物、可生食等主流細分市場,并推出安心保潔蛋,通過29項養殖環節檢測和七道清潔工序實現全鏈條品質管控。低溫奶品類則與廣西石埠乳業等頭部供應商合作,推出4.0蛋白巴氏奶等高性價比產品,950ml裝售價僅11.99元。
供應鏈的嚴苛標準構成沃爾瑪的核心護城河。其供應商篩選體系包含六道關卡:國家資質認證、GFSI全球食品安全認證、業務篩選、盡職調查、社會責任審查和現場審核。以橄欖油進口為例,一款特級初榨橄欖油需同時滿足中西兩國法規,經歷多輪驗廠和雙重檢測,開發周期長達一年。在民生品類上,沃爾瑪保持審慎態度,至今未推出自有品牌有機蔬菜,原因在于尚未找到完全符合標準的供應商。
商品開發過程充滿挑戰。為找到適合制作蘋果干的原料,采銷團隊遍訪全國主要產區;為平衡嚼勁與軟糯口感,放棄“三蒸三煮”工藝,改用四個月自然熟成;為開發適合咖啡沖調的牛奶,耗時半年在廣西鎖定石埠乳業,該企業用甘蔗喂養牛群的特色工藝為牛奶帶來獨特風味。這種對原料和工藝的極致追求,使得簡單如蘋果干的產品開發周期也需數月之久。
組織文化的變革是這場升級戰的關鍵支撐。沃爾瑪將業態轉型的核心價值主張定義為“高品質生鮮食品、精選非食商品、穩定低價和全渠道服務”。采購團隊被賦予更大創新空間,但需在顧客導向原則下平衡質量、成本和效率。每款商品開發都需經歷六輪供應商篩選,配料占比超50%的上游原料供應商同樣需通過嚴苛審核。這種“苦活累活”的堅持,源于團隊對“確定性”消費體驗的追求——讓顧客無需比價即可獲得質價比商品。
零供關系的重構在此過程中發揮戰略支點作用。以無鹽開心果為例,沃爾瑪要求代工廠使用當季新果并剔除蟲眼果,將保質期從12-18個月縮短至9個月。盡管面臨產線調整成本和口感接受度風險,但通過共享銷售數據和承諾穩定訂單,最終說服供應商開設專線生產。該產品上市首年無鹽與有鹽款銷售比例即達3:7,目前無鹽款占比已接近80%,成為明星單品。
“天天平價”策略在此輪升級中被賦予新內涵。通過放棄促銷峰值,轉向穩定理性的復購模式,沃爾瑪試圖讓消費決策變得更簡單。這種經營哲學在沃集鮮商品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配料表簡化、購買決策簡化、品質保障簡化。當消費者在貨架上看到950ml裝4.0蛋白牛奶售價11.99元時,無需復雜計算即可感知到價值存在。
這場升級戰正在重塑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邏輯。當行業討論焦點集中在數字化、新零售等概念時,這家跨國巨頭選擇回歸零售本質——通過供應鏈深度整合、組織能力提升和消費體驗優化,構建難以復制的差異化壁壘。在深圳試點門店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感受到這種變化:貨架上的商品變得更“懂”日常需求,購物過程變得更輕松高效,而這一切背后,是沃爾瑪30年中國市場深耕積累的系統化能力在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