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就業結構調整,從業規模降至十余年來的最低點。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該行業(含零部件供應商)的就業人數為72.14萬,較2011年中的71.8萬僅高出0.34萬,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新低。與去年同期相比,行業整體減少4.87萬個崗位,降幅達6.3%,在德國主要工業部門中位居首位。
供應鏈環節的裁員壓力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整車制造領域從業人數為44.68萬,同比減少3.8%;而供應商群體受沖擊更大,車身及掛車制造領域就業人數降至3.92萬,同比下降4%;零配件制造領域則減少23.54萬就業崗位,降幅達11.1%。這種分化趨勢反映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對供應鏈企業的沖擊更為直接。
與整體制造業相比,汽車行業的就業收縮速度更為顯著。德國制造業9月底從業人數約543萬,同比減少12.03萬,降幅為2.2%。盡管如此,汽車工業仍以72.14萬的就業規模保持第二大制造業地位,僅次于機械工程行業的93.42萬就業人數。這種對比凸顯出汽車產業在德國工業體系中的特殊分量。
頭部企業的裁員計劃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大眾集團自2023年底以來已在德國境內十個生產基地削減超1.1萬個崗位,并計劃到2030年累計裁減3.5萬人,其中超過2.5萬個崗位已通過協議確定。這種戰略收縮并非個例,奧迪、保時捷、福特等車企以及零部件巨頭博世均啟動了類似的人力成本優化措施,形成行業性調整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行業景氣指數出現邊際改善跡象。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10月調查顯示,汽車行業商業景氣指數從9月的-21.3點回升至-12.9點,顯示出企業對短期經營環境的預期有所好轉。這種變化或許與歐洲電動車市場滲透率提升、供應鏈壓力緩解等因素有關,但能否形成持續改善趨勢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