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科技行業聚焦蘋果下一代創新方向時,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報告將目光投向機器人領域,認為具身智能技術可能成為蘋果市值突破的關鍵引擎。這家華爾街投行測算顯示,機器人業務最高可為蘋果當前股價貢獻65美元溢價,相當于整體估值提升25%。
分析師團隊構建的財務模型顯示,在保守情景下,若蘋果2040年占據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9%份額,僅家用機器人細分領域就能創造598億美元年收入,配合商用市場貢獻的732億美元,總規模可達1330億美元。這相當于當前蘋果年營收的三分之一,對應每股價值22美元。更激進的預測指出,若能復制智能手機時代的22%市占率,相關收入將接近3000億美元,每股價值飆升至64美元。
支撐這些預測的是摩根士丹利對萬億級市場的判斷。報告預計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40年突破1.2萬億美元,2050年進一步膨脹至4.7萬億美元,遠超當前智能手機市場體量。這種增長預期下,即便在4%市占率的最低情景中,蘋果仍能獲得580億美元收入,對應每股價值6美元。
蘋果的競爭優勢在報告中得到系統梳理。其垂直整合的生態系統覆蓋芯片研發、硬件制造到軟件服務的全鏈條,這種能力在機器人領域轉化為獨特的用戶體驗優勢。超過23億臺活躍設備構成的物聯網網絡,配合14億iPhone用戶基數,不僅形成龐大的潛在市場,更構建起無可替代的數據采集體系。特別是Apple Vision Pro設備與EgoDex數據集的組合,為機器人視覺訓練提供了海量真實場景數據。
在制造環節,蘋果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通過Daisy回收機器人等項目得到驗證,與富士康的深度合作則為量產奠定基礎。即便已終止的"泰坦計劃"自動駕駛項目,其積累的計算機視覺技術仍可遷移至機器人導航系統。這些技術積淀與制造經驗,構成蘋果挑戰波士頓動力、特斯拉等先行者的核心壁壘。
組織架構的調整釋放出明確信號。蘋果將機器人部門從AI團隊劃轉至硬件工程體系,由硬件主管John Ternus直接領導,這種變動被解讀為從技術研發向產品落地的戰略轉向。配套動作包括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7%,機器學習工程師招聘崗位增加29%,以及2025年以來密集發布的運動規劃、AR數據采集等12篇學術論文。
產品路線圖逐漸清晰。據供應鏈消息,蘋果正在開發搭載M5芯片的桌面機器人,計劃2027年通過比亞迪代工量產。這款設備將整合家庭安防、娛樂控制與通訊功能,成為智能家居生態的新入口。更遠期的規劃涉及商用機械臂和移動機器人,這些產品可能采用"硬件+服務"模式,通過AI訂閱、iCloud存儲擴容、AppleCare+延保等增值服務實現持續盈利。
在軟件層面,蘋果計劃將Vision Pro的視覺數據優勢轉化為機器人訓練資源。其開發的視覺-語言-行為(VLA)模型,可通過軟件授權模式向工業機器人制造商輸出技術方案。這種從消費級到工業級的跨領域布局,正在重塑市場對蘋果創新能力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