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電商大促期間,一則關于“巨型吊牌防退貨”的話題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電商平臺商家在應對消費者惡意退貨時的無奈與創新嘗試。
所謂巨型吊牌,是部分電商商家為降低退貨率而設計的一種特殊商品標識。其通常采用A4紙大小的偏硬材質制作,通過增加尺寸和硬度,讓消費者在穿著帶有此類吊牌的衣物時感到不適,從而減少穿出去后再申請退貨的情況。這種做法在商家群體中逐漸流行,成為應對惡意退貨的一種手段。
“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本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而設立,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被少數人利用規則漏洞進行“薅羊毛”。一些消費者在購買衣物后,穿著外出拍照、參加活動,甚至故意弄臟衣物,然后在規定時間內申請退貨。這種行為不僅給商家帶來了經濟損失,也影響了其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一位在社交平臺經營女裝店的店主小馬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的店鋪擁有過萬粉絲,銷量可觀,但退貨率卻高達60%左右。據她了解,其他電商平臺的退貨率甚至更高,有的能達到90%。小馬表示,很多退貨的衣物并非質量問題,而是被消費者穿過后再退回,衣物上常常留有異味或污漬,處理起來非常麻煩。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她不得不將原本幾厘米的小吊牌換成巨型吊牌。
小馬發現,巨型吊牌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對那些購買后僅用于拍照發朋友圈的穿搭博主或網紅。她舉例說,之前有顧客一次性購買20件衣物,退回18件,這些衣物大多是被穿出去拍照后申請退貨的。而使用巨型吊牌后,這類惡意退貨的情況有所減少。
然而,巨型吊牌的做法也引發了爭議。部分網友支持商家的做法,認為沒有人愿意收到被他人穿過并退貨的商品;但也有網友反對,認為巨型吊牌影響了正常消費者的試穿體驗,是對所有消費者的“無差別攻擊”。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子商務首席專家李鳴濤表示,巨型吊牌或許是商家在高退貨率困境下的臨時應對措施,但并非長久之計。解決電商平臺高退貨率問題,需要重建買賣雙方的信任,同時平臺也應探索更完善的保障機制。他建議,平臺可以加強對消費者信用評級的探索,例如對高頻次退貨或惡意退貨的消費者降低信用等級,并影響其其他權益。
李鳴濤還指出,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商家和消費者共贏,而非對立。未來電商平臺應朝著更精準服務消費者的方向發展,通過提升服務精準度來降低退貨風險。他認為,惡意退貨只是少數消費者的行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疏堵”結合,既要提升整體服務環境,也要完善消費信用等級分和法律法規等制度規則,避免消費者鉆規則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