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存在著這樣一群“孤獨的流浪者”——它們不圍繞任何恒星旋轉,獨自在黑暗的星際空間中漂泊,天文學家將其命名為“流浪行星”,也有人形象地稱它們為“孤兒星球”。這些星球的命運遠比電影情節更為悲壯,它們并非主動離家,而是大多被恒星臨終的劇烈爆發所“驅逐”。
超新星爆發堪稱宇宙中最震撼的“末日事件”。當大質量恒星走到生命盡頭時,會以一場極其猛烈的爆炸結束自己的存在,其瞬間釋放的亮度甚至能超越整個星系。過去人們以為,這場爆炸僅摧毀恒星自身,然而事實遠非如此。中科院一位梁姓研究員指出,恒星爆炸時會拋射出巨量物質,其產生的強大力量會將周圍的行星無情地甩向宇宙深處,如同龍卷風卷走樹葉,這些行星從此與曾經的家園永別。
這些被拋射出來的“孤兒星球”,大小不一。有的體積巨大,比木星還要大數倍;有的則與地球大小相近。2018年,天文學家就發現了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2倍的流浪行星,它距離地球約二十光年,孤獨地在太空中飄蕩。由于沒有恒星的照耀和供熱,這些星球的表面溫度極低,幾乎接近宇宙的最低溫度。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命若存在,將會以何種形式存活。
不過,“孤兒星球”的誕生并非只有超新星爆發這一種途徑。上海天文臺的研究團隊發現,年輕恒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也能“制造”出這類星球。當兩顆年輕恒星帶著各自的塵埃盤擦肩而過時,它們之間的引力會相互拉扯,在中間形成一座“橋”。一旦這座“橋”斷裂,就可能形成新的行星。盡管如此,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流浪行星依然更具傳奇色彩,它們如同從“末日爆炸”中死里逃生的幸存者。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流浪行星數量僅有一百多顆,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由于這些星球自身不發光,且距離遙遠,它們很難被直接觀測到,只有借助微引力透鏡等特殊現象,人類才有機會偶然瞥見它們的身影。有天文學家推測,宇宙中流浪行星的數量可能比恒星還要多。想象一下,無數顆星球在黑暗的宇宙中漫無目的地漂泊,有的已經飄蕩了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這是一幅多么魔幻而又孤寂的畫面。
這些流浪行星在漂泊過程中并非完全“一無所有”。宇宙中廣泛分布著有機物,一些有機物可能會附著在它們的表面。然而,缺乏恒星的熱量供應,這些有機物根本無法維持生命活動。正如梁研究員所說,沒有恒星的“供暖”,生命難以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和存活,除非存在一種能夠依靠宇宙射線生存的極端生命形式,但這顯然超出了我們目前的認知范圍。
有時候,人們不禁會設想,如果地球也遭遇類似的命運會怎樣?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是主動逃離太陽系,而如果是被超新星爆發等災難性事件被動拋射出去,人類可能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太陽是一顆小質量恒星,它死亡時只會變成白矮星,不會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發。雖然最終地球可能會被太陽吞噬,但至少不會被甩向宇宙深處。
去年,天文學家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顆行星,這顆行星堪稱少數“幸運兒”,沒有被恒星死亡時的劇烈活動甩走。然而,即便如此,它也不得不圍繞著一顆恒星的殘骸旋轉,處境依然艱難。相比之下,那些被超新星爆發拋射出去的流浪行星,雖然同樣命運坎坷,但至少擺脫了被恒星殘骸“炙烤”的命運。
目前,人類仍在不懈地尋找更多的流浪行星。中國的巡天計劃就是一項專門針對這類神秘天體的探索項目。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發現更多奇特的流浪行星,比如攜帶衛星一同流浪的,或者表面覆蓋著冰層但內部存在熱源的。畢竟,宇宙的奧秘無窮無盡,任何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這些“孤兒星球”宛如宇宙中的“活化石”,它們承載著恒星爆炸的秘密,也隱藏著行星形成的線索。只是,它們太過孤獨,在無盡的宇宙中默默漂泊,不知何時才能停下腳步,也不知最終的歸宿究竟在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