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頓大學工程學教授亞歷克斯·埃勒里近期發表的論文引發科學界對地外文明探測器的新一輪討論。這位兼任自我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學者提出,太陽系可能早已存在外星文明派出的自我復制探測器,其技術特征或將成為尋找地外生命的關鍵線索。
追溯理論源頭,1949年數學家馮·諾依曼在伊利諾伊大學首次提出"通用構造器"概念,其1966年遺作《自我復制自動機理論》系統闡述了該理論。這項跨越半個世紀的研究為現代地外文明探索提供了重要框架,埃勒里教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新的研究體系。他指出,自我復制探測器具備星際探索的獨特優勢:無需生命維持系統、可承受極端加速度、能在航行中自主獲取資源,這些特性使其成為先進文明擴張的理想工具。
論文詳細拆解了探測器的六大行動模式:從鎖定小行星獲取基礎材料,到建造勘測設備評估目標星系資源;從建立復制基地到批量生產探測單元,最終執行建造太空殖民地或播撒生命種子等任務。埃勒里特別強調,這類探測器的活動軌跡將呈現可預測模式,其資源開采行為可能在小行星帶留下特殊痕跡,月球表面則可能存在核反應堆的同位素特征。
針對探測器動力系統,研究提出鎂諾克斯型氣冷反應堆的可行性方案。這種使用天然鈾作為燃料的裝置,其釷-232、釹-144同位素特征可與自然過程區分。埃勒里推測,外星文明可能將通用構造機作為"見面禮"埋藏于月球,等待人類達到特定技術門檻后發現。他建議將月球探索重點轉向鎳、鈷、鎢等戰略資源區域,這些由小行星撞擊帶來的金屬沉積區可能隱藏著關鍵證據。
研究顛覆了傳統SETI對無線電信號的單一搜索模式,提出將太陽系作為首要觀察對象。埃勒里指出,柯伊伯帶1億個天體中僅考察過2個,其中某個形狀異常的天體或許就是探測器偽裝。他援引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的類比,認為外星文明的擴張動機更可能源于生存壓力而非單純求知,這種底層邏輯將驅動探測器產生可識別的技術特征。
該研究成果已作為預印本發表于arXiv平臺,為人類尋找地外文明提供了全新視角。隨著各國月球探索計劃的推進,科學家呼吁在資源勘探過程中增加技術特征檢測環節,這項研究或將改寫人類對宇宙生命的認知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