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固態電池正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星”。不少人對它寄予厚望,仿佛看到了未來交通能源的完美解決方案,然而,現實真的如此理想嗎?固態電池究竟是市場吹捧的“神話”,還是具備真才實學的“潛力股”,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要理解固態電池,需先了解電池的基本構造與工作原理。鋰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電解質和隔膜構成。正極通常采用鈷酸鋰、錳酸鋰等含鋰化合物,負極常見石墨或硅基材料。充電時,外界電壓促使正極鋰離子經電解質穿過隔膜嵌入負極,電子則通過外部線路從負極流向正極;放電時,鋰離子從負極經電解質、隔膜返回正極,電子經外部線路從正極流出形成電流。固態電池與液態電池在底層原理上并無本質差異,關鍵區別在于電解質形態。液態電池使用液態電解質,多為“鋰鹽 + 有機溶劑”配方;固態電池則采用固體材料,存在硫化物、氧化物、凝聚態等不同技術路線。
液態電池中,正負極浸泡在液態電解質里,微觀層面電極被電解液充分浸潤,鋰離子通道暢通,因而具有較高的“倍率性能”,能實現較快充電速度和較大放電功率。但這也帶來問題,電極與電解液持續反應,限制了電極材料選擇。例如,鋰金屬負極能量密度高,卻會與電解液反應,所以只能選用能量密度較低但穩定的石墨負極。液態電解質中的有機溶劑存在安全隱患,電池熱失控時,110 度左右石墨負極與電解液反應,150 度左右隔膜融化導致短路,溫度急劇升高,有機溶劑分解產生易燃易爆氣體,正極材料高溫分解釋放氧氣,極易引發劇烈燃燒甚至爆炸。
固態電池則相反。其固態正負極與固態電解質看似緊密貼合,實則是無數“點接觸”,無法形成液態電池那樣的“面接觸”,鋰離子通道受阻,固 - 固界面阻抗高。不過,這也帶來優勢,電解質與電極界面反應不活躍,可使用高能量密度材料,理論上能量密度潛力巨大。但缺點同樣明顯,不加壓等技術手段時,固體電解質與電極接觸不良,倍率性能欠佳,充電速度和放電功率受限,且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低,離子遷移不暢。不過,固態電池安全性出色,氧化物電解質和凝聚態電解質耐高溫性能好,氧化物電解質甚至能在 600 度高溫下保持穩定。
從長遠看,液態電池雖技術成熟,但已顯疲態,能量密度提升空間有限,常見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約 200wh/kg,磷酸鐵鋰僅 120wh/kg,300wh/kg 已是極限。固態電池則潛力巨大,300wh/kg 只是入門,400wh/kg 為行業普遍水平,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正沖擊 500wh/kg。以獲得一度電為例,液態電池方案需 5 公斤三元鋰電池或 8 公斤多磷酸鐵鋰電池,固態電池僅需 2 公斤多。當下純電汽車動力電池多達 100 度,液態電池包重量達 500kg 乃至 1 噸多,續航約 700km,但電池增大導致車子自重增加,影響底盤、懸架、操控性和安全性,邊際效應明顯。而固態電池方案,100 度動力電池包重量僅 200 多公斤,若堆到 1 噸多,可獲得 500 度超級電池,按百公里 18 度電能耗,續航超 2700 公里,里程焦慮將不復存在。
然而,固態電池目前面臨成本難題。生產成本上,磷酸鐵鋰電芯成本已壓至 0.4 元/wh,容納一度電成本 400 元;高端三元鋰電芯成本 0.8 元/wh,容納一度電成本 800 元左右,部分企業甚至做到 0.25 元/wh。固態電池成本則高得多,最便宜的也要 1.5 元/wh,容納一度電成本 1500 元,較貴的達 5 元/wh,容納一度電成本 5000 元。以 50 度電池包為例,液態方案生產成本 4 - 5 萬元,對應車價 12 - 15 萬元;固態方案最便宜也要 7 - 8 萬元,對應車價 21 - 24 萬元。若制作 500 度超級電池,固態電池方案電池包最便宜也要 75 萬元,對應車價 300 萬 - 400 萬元,價格高昂,難以普及。
固態電池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涉及多方面。原材料上,固態電解質生產成本高,電解液價格便宜,一公斤不到 40 人民幣,而聚合物電解質 PEO、氧化物電解質 LLZO 每公斤價格成千上萬,硫化物電解質(鋰磷硫氯)更是接近 4 萬元/公斤。良品率方面,液態電池成熟,固態電池目前良品率普遍不到 70%,大量原材料和工時被浪費。工藝上,液態電池產線設備和工程師資源豐富,固態電池為解決界面阻抗需等靜壓設備,硫化物生產要求絕對干燥或惰性氣體環境。訂單量上,固態電池因成本高、工藝復雜、良品率低,訂單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不過,降低固態電池成本并非無跡可尋。十五年前,液態電池一度電價格高達 1200 多美元,到 2021 年降至 130 美元/度。當時消費電子行業立下汗馬功勞,在手機、平板等高價值產品面前,電池成本占比低,2005 年 - 2012 年消費級鋰電池導入期,電芯價格從 1 美元/wh 降至 0.5 美元/wh,2012 年 - 2015 年智能手機高速增長期,電芯價格繼續降至 0.3 美元/wh 及更低,2015 年前后大量新能源品牌崛起。對于固態電池,當下可先從無人機、手機、平板等對電池價格不敏感的領域入手,逐步降低成本。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在固態電池技術上正不斷取得突破。10 月 7 日,新華社消息稱,中科院物理所旗下黃學杰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開發出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固態電解質和電極之間的界面難題,不僅降低“界面阻抗”,還延長電池壽命,幾百次循環后性能穩定,遠超行業平均水準。在固態電池領域,中國背靠世界頭號消費電子生產國和頭號新能源汽車生產國的優勢,需求端旺盛,生產端若能跟上,固態電池的普及或許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