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新十年,新引擎——新電商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系統梳理了中國電子商務34年的發展脈絡。他指出,自1991年EDI技術引入算起,中國電商經歷了引入期、中斷期、成長期、發展期和繁榮期五個階段,當前正步入“多強并存”的特殊時期,近十年來的新電商形態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作為新電商的典型代表,拼多多的十年發展軌跡被洪濤視為數字電商創新的重要樣本。從2015年首創拼團模式切入市場,到2016年通過“農地云拼”模式重構農產品供應鏈,再到2018年推出虛擬種植游戲“多多果園”實現用戶互動與實體農業的深度融合,拼多多始終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電商路徑。2019年啟動的百億補貼計劃、2022年針對西部地區推出的中轉集運模式創新,以及2025年提出的千億扶持計劃,均體現了平臺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升級。

面對電子商務零售市場增速放緩的現實,洪濤提出新電商平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七大路徑。首當其沖的是構建差異化運營模式,通過將競爭對手轉化為合作伙伴,形成協同發展的生態格局。他特別強調分布式產供鏈的“鏈式發展”模式,認為電商平臺應與商家、消費者、物流機構及金融服務商建立平等合作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在文化維度建設方面,洪濤倡導構建包含商品文化、營銷文化、品牌文化、環境文化及倫理道德文化在內的電子商務新文化體系。他指出,電商發展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解決就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激活經濟活力。具體到農業領域,他提出“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得好、賣得好、賣出好價錢”的產業鏈優化目標,旨在實現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增收益、產業結構升級的三方共贏。
針對農村電商現代化建設,洪濤認為電商平臺應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他特別指出,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其現代化進程需要電商企業明確中國式發展方向。在技術賦能層面,他提出將手機、直播、數字技術分別轉化為農民的“新農具”“新農活”“新農資”,通過文化創新推動農村電商升級。
洪濤特別強調新電商文化建設的多維性,認為商品、營銷、品牌、環境、場景及倫理等文化要素需要新的表現形式。他以“文化是農民的新生活”為例,說明數字技術正在重塑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文化重構不僅關乎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承載著推動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