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革命的紅色圣地,陜西延安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產業振興激活區域經濟新動能。當地依托特色資源稟賦與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出蘋果、光伏、文旅、林下經濟、蠶桑等多元化產業體系,在守護生態底色的同時,書寫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延安蘋果產業憑借獨特的氣候條件,已成長為區域經濟的支柱。該產業突破傳統鮮果種植模式,構建起涵蓋深加工、品牌建設、配套服務的全產業鏈。從蘋果脆片、果汁、果酒等衍生產品,到“延安蘋果”區域公共品牌的標準化推廣,再到果園托管、冷鏈物流等環節的完善,形成從田間到市場的完整閉環。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330萬畝以上,產量突破50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551億元,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在能源轉型領域,延安創新推出“光伏+”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屋頂資源與荒坡空地發展清潔能源。分布式光伏板覆蓋農戶屋頂,集中式光伏電站扎根荒山,既為當地輸送綠色電力,又創造穩定收益。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共建共享機制,閑置屋頂變身“陽光銀行”,光伏板成為增收“金罐罐”,探索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路徑。
作為紅色文旅核心地,延安持續升級旅游體驗,推動紅色文化與多元業態深度融合。當地在保護革命舊址的基礎上,開發紅色實景演出、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歷史記憶“活”起來;同時整合黃土風情、鄉村生態資源,打造民宿集群與特色旅游線路,形成“紅色教育+生態觀光+民俗體驗”的復合型業態。這種創新模式不僅傳承了紅色基因,更帶動餐飲、住宿等周邊產業協同發展,使革命圣地成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旅目的地。
林下經濟成為延安生態價值轉化的重要突破口。依托廣袤林地資源,當地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在保護森林生態的前提下實現土地高效利用。農戶通過參與林下中藥材種植、生態雞養殖等項目,實現“家門口就業”與“穩定增收”雙重目標。目前,林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綠色有機產品暢銷市場,成為連接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關鍵紐帶。
傳統蠶桑產業在延安煥發新生機。當地利用窯洞恒溫恒濕的特性發展特色養殖,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蠶繭品質。產業環節從養蠶賣繭延伸至繅絲、織綢、蠶絲被加工等領域,部分企業還開發出文創產品提升附加值。以延川縣為例,2025年計劃養蠶1000張,預計產繭60噸,產值超500萬元。該產業不僅盤活閑置窯洞資源,更帶動山區農戶就業,成為群眾增收的“新法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