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風航天城的廣袤戈壁上,深秋的寒風掠過一株株堅韌的胡楊,神舟二十一號飛船的發射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發射場內,各崗位的航天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專注投入最后的準備工作,為這場舉世矚目的飛天任務筑牢安全屏障。
氣象保障團隊的首席工程師李宗剛,此刻正緊盯著氣象監測屏幕。上百個氣象觀測站和雷達設備組成的精密網絡,正將戈壁灘的風速、云層厚度、沙塵濃度等數據實時傳輸回來。"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深秋,氣象條件瞬息萬變。"李宗剛介紹,團隊提前三個月就對周邊百余公里范圍內的近百套設備進行了全面檢修,確保能精準捕捉每一個可能影響發射的氣象參數,為火箭尋找最安全的"發射窗口"。
在加注廠房內,有著19年工作經驗的張躍正在進行火箭燃料加注前的最后檢查。他手持檢查清單,逐項核對管路壓力、閥門狀態等關鍵參數。"這個崗位連接著火箭的安危和航天員的生命。"張躍撫摸著工作筆記說,這本記錄著19年來總結的操作要領和故障處理方法的筆記,見證了他保持的"零差錯"紀錄。每次任務前,他都會提前兩小時到崗,用近乎苛刻的標準完成每一項準備工作。
通信保障團隊的身影同樣忙碌。他們駕駛車輛穿梭在52個村鎮之間,每天驅車上百公里、徒步數小時,對架空桿路和地埋光纜進行全面巡查。"多停一次車、多走一段路,就能多排除一個隱患。"隊員們介紹,除了人工巡檢,團隊還引入了人工智能圖像分析技術,通過分析沿途拍攝的影像資料,及時發現可能威脅通信線路的潛在風險。
在發射場的另一側,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團隊正在為"小鼠航天員"的飛天之旅做最后準備。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李天達副研究員帶領30多位來自不同單位的科研人員,在有限的空間內有序開展生理檢測和行為學實驗。團隊建立了嚴格的樣本管理系統,為每份生物樣本配備"電子身份證",確保從取材到運輸的全過程可追溯。
問天閣外,上千名航天工作者和觀眾已陸續就位。即將執行本次任務的三名航天員中,指令長張陸是時隔兩年多再次出征太空;武飛將成為執行飛行任務最年輕的中國航天員;張洪章則帶著自己參與的科研項目,準備在太空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
"出發!"隨著指令長簡潔有力的報告,三名航天員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發射塔架。現場觀眾與0號指揮員同步倒計時:"5,4,3,2,1,點火!"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火箭拖著耀眼的尾焰直刺蒼穹,承載著無數航天人的夢想與汗水,開啟新的太空探索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