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寒風裹挾著戈壁的沙粒掠過問天閣圓夢園廣場。10月31日19時許,這里早已被數千名群眾的熱情點燃,他們手持國旗和鮮花,在觀眾席上翹首等待一個歷史性時刻的到來。
隨著問天閣南側大門緩緩開啟,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指令長張陸走在最前,身后緊跟著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和載荷專家張洪章。三位航天員步伐堅定,不斷向兩側觀眾揮手致意,航天服上的神舟二十一號任務標識在燈光下格外醒目——這個創新設計通過頭盔面窗反射,定格了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對接的壯麗瞬間。
這支平均年齡39歲的乘組,跨越了70后、80后、90后三代航天人。指令長張陸曾執行過神舟十五號任務,此次時隔兩年重返"天宮";32歲的武飛是我國目前執行飛行任務中最年輕的航天員;而80后張洪章則以載荷專家身份迎來首飛,他手中緊握的實驗設備,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
"礪箭21!"張陸為乘組取的這個名字,飽含著航天人的壯志豪情。面對鏡頭,他目光如炬:"不論面對怎樣的挑戰,我們都將同舟共濟,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綻放更璀璨的光芒!"武飛撫摸著胸前的國旗徽章,回想起內蒙古草原上仰望星空的童年:"這是時代賦予我的幸運,我定當全力以赴。"張洪章則緊握實驗樣本,聲音堅定:"將科研成果帶上太空,是每位載荷專家的夢想。"
20時49分,出征指令下達的瞬間,廣場上《歌唱祖國》的旋律響徹云霄。三位航天員登上專車,駛向4公里外的發射場。沿途,自發趕來的群眾揮舞著熒光棒,形成一條流動的星河。
23時20分,發射塔架第三組回轉平臺徐徐打開。50米高的船箭組合體矗立在戈壁深處,乳白色的箭體在探照燈下宛如一座通天之塔。零號指揮員趙磊的聲音通過廣播傳遍每個角落:"各號注意,5分鐘準備!"
"5、4、3、2、1——點火!"23時44分,隨著倒計時口令響起,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火箭噴出耀眼的烈焰。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箭體扶搖直上,尾焰照亮了整個夜空。指控大廳內,各崗位人員緊盯屏幕,報告聲此起彼伏:"火箭飛行正常!""遙測信號正常!"
約10分鐘后,船箭分離成功,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當"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捷報傳來,發射場頓時成為歡樂的海洋。人們揮舞著手中的國旗,歡呼聲、掌聲經久不息。
從戈壁灘到天宮站,三代航天人用行動詮釋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當火箭尾焰漸漸消散在夜空,屬于中國人的太空傳奇,正在浩瀚星河中續寫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