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一位身著航天服的青年面帶謙和微笑,目光堅定而明亮——他就是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張洪章,我國第二位以載荷專家身份叩問蒼穹的科研工作者。從山東鄒平的鄉村少年到即將踏上太空的探索者,張洪章用39年光陰書寫了一段關于熱愛與堅守的奮斗史詩。
1986年,張洪章出生于鄒平市臨池鎮望京村。父親以"章"字寄予厚望,希望這個承載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代印記的名字,能指引兒子走向知識報國的道路。小學時,新數學課本發下的瞬間,他便與同學展開解題競賽,整本書的習題在開學首周就被全部攻克。初中畢業時,這個總愛捧著書本的少年,已以全縣前列的成績叩開了重點高中的大門。
對生命科學的癡迷始于少年時期的哲學思考。當同齡人沉迷游戲時,張洪章卻用積攢的零花錢購買科普讀物,在圖書館的角落里反復追問:"人類能否破解生老病死的密碼?"這種思考習慣延續到高中,即便文科成績后來居上,他仍堅持"學理科才能改變世界"的初心。這種執著讓他在高考中再次名列前茅,卻也埋下了與生命科學擦肩而過的伏筆——2004年,他進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開啟了與化工專業的奇妙緣分。
大學四年,圖書館的燈光見證了這個年輕人的蛻變。從化學專著到生物文獻,從石油化工到材料科學,他像海綿般吸收著知識養分。"化工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能造出輕便材料、研發救命藥品的實用科學。"這種認知轉變讓他逐漸愛上這個專業,甚至在保研本校和出國深造的機會面前,毅然選擇報考中國科學院頂尖研究所,開啟了五年碩博連讀的科研征程。
實驗室的深夜常常屬于張洪章。為驗證一個實驗數據,他可以連續工作到凌晨三點;當結果不理想時,整夜的辱轉反側成為常態。這種近乎偏執的追求換來豐碩成果:2018年,32歲的他已成為研究員,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然而,命運在此時拋出了新的命題——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將范圍擴大至科研人員,這個消息讓張洪章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
航天員訓練的嚴苛遠超想象。初次體能測試時,張洪章總是跑步隊伍的末位,但他用應急繩將自己綁在跑步機上加練,直到被機器"甩"下來才罷休。更令人意外的是,多年堅持的太極拳竟成為訓練利器:離心機訓練時,他運用太極的呼吸法保護內臟;模擬失重水槽中,他借鑒"以柔克剛"的哲學,像魚兒般在厚重訓練服中自如游動。這種東方智慧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讓他逐漸從文弱書生蛻變為健壯的航天員。
作為載荷專家,張洪章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在地面訓練時,他不僅熟記每個實驗的操作流程,更深入理解其科學原理。"空間站里的每個實驗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能在太空親手完成這些項目,既是榮譽更是責任。"他參與的某項關鍵實驗,將在本次任務中首次開展太空環境驗證。為此,他反復與地面團隊溝通,確保每個細節都能精準落地。
從鄉村教室到太空實驗室,張洪章的成長軌跡印證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匠人精神。當被問及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時,他說:"科研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但航天工程更要求腳踏實地的嚴謹。現在的我,更懂得如何把奇思妙想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或許正是他能在科研與航天領域雙線突破的關鍵。
出征前夕,張洪章在訓練間隙撫摸著航天服上的國旗標志。39年求索路,從解數學題到破解太空密碼,這個始終帶著溫和笑容的山東漢子,即將在浩瀚宇宙書寫屬于中國科研人的新篇章。當被問及此刻心情,他望向窗外的星空:"國之大者在我心,這不僅是誓言,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