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近日召開新聞通報會,向媒體披露了與中國等國家航天機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進展。其中,中歐聯合開展的“微笑”衛星項目成為關注焦點,該衛星計劃于明年4月至5月期間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微笑”衛星全稱為“太陽風-磁層-電離層鏈接探測器”(SMILE),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與歐洲航天局共同研發。這一國際合作項目旨在通過高精度觀測,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磁場及近地空間環境的動態影響,為理解日地相互作用機制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據歐洲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卡羅爾·曼德爾介紹,項目團隊已確定使用歐洲阿麗亞娜空間公司的“織女星”運載火箭執行發射任務,具體窗口期為2026年4月8日至5月7日。目前,中歐聯合團隊正在庫魯航天中心緊鑼密鼓地開展發射前準備工作,包括衛星與運載火箭的適配測試、地面支持系統聯調等關鍵環節。
從科學目標來看,“微笑”衛星肩負著三項核心任務:一是探測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的大尺度空間結構及其演化模式;二是解析磁層亞暴的完整動態過程與周期性變化規律;三是揭示日冕物質拋射事件觸發磁暴的物理機制及其發展路徑。這些研究將直接推動人類對空間天氣預報和災害性空間事件的預警能力提升。
在工程實施層面,項目采用中歐分工協作模式:衛星總體設計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主導完成,而發射任務則依托歐洲成熟的運載火箭技術。這種跨大陸的科研合作模式,既發揮了中方在衛星平臺研制領域的優勢,又整合了歐方在航天運輸系統方面的經驗,為國際大型科學項目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
隨著發射窗口的臨近,中歐雙方科研人員正對衛星各分系統進行最后的狀態確認。據項目組透露,所有測試數據均顯示衛星狀態良好,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這一中歐聯合空間科學項目,不僅標志著雙方在航天領域合作的深化,更將為全球空間科學研究貢獻重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