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當田宇第一次在綜藝節目里看到拼多多的廣告時,她從未想過這個平臺會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今,坐在內蒙古根河市新家的客廳里,她望著剛從拼多多拼單的奶油色浴室柜,嘴角揚起滿足的微笑。從幾塊錢的洗碗布到上千元的洗衣機,這個曾經被稱為“中國冷極”的偏遠小城,正通過一根網線與全國消費市場緊密相連。
根河市全年封凍期超過210天,距離最近的主城區單程需要3小時車程。在2015年4G網絡剛普及時,這里的人們還在為移動支付的新奇而驚嘆。田宇記得,當時網購需要克服“不包郵”“退貨難”等重重障礙,許多村民寧愿選擇更貴的縣城實體店。但拼多多的拼單模式和直連產地的供應鏈,讓這個邊陲小城也能享受到與一線城市同等的消費便利。
這種變革并非個例。在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牧民白嘎麗瑪的蒙古包民宿里,GPS定位器正實時監控著羊群位置。這位曾經需要花4小時往返縣城采購的生活方式,如今被拼多多徹底改變。“村里15元的手套,拼多多不到10元;縣城40元的地板革,這里只要一半價格。”她展示著手機里的訂單記錄,語氣里滿是驚喜。通過拼單購買的燈具和特色地板革,讓她的民宿在旅游旺季兩個月收入突破10萬元。
電商平臺的西進運動正在重塑中國農村的消費圖景。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小超市搖身一變成為“鄉村CBD”,每天處理超過100件拼多多包裹。這位返鄉大學生算過一筆賬:縣城130元的插排,在拼多多30元包郵送到家。“以前運費比商品還貴,現在不僅包郵,還有運費險。”他指著貨架上從拼多多進貨的雨傘、襪子說,村民們的購物車已經從生活必需品擴展到智能設備。
技術迭代帶來的改變更為深遠。多多買菜在四川涼山美姑縣的網格站,每天要送出上萬個雞蛋。負責人吉克古千記得,2020年站點剛成立時,業務量暴增到需要30人連軸轉。“現在100元就能買齊七口人的火鍋食材,陽光玫瑰葡萄次日送達。”他展示著配送記錄,這個曾經交通閉塞的縣城,如今新鮮蔬果供應與大城市無異。
消費普惠的背后是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宋宋還記得2016年第一次拼單進口麥片的場景,那時還需要在辦公室里大聲詢問是否有人參團。如今,算法推薦已經能精準捕捉她的需求,從當季水果到家居好物,每次打開APP都能找到心儀商品。“拼單失敗”的提示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次日達的物流和無憂退換服務。
在重慶山村,73歲的張爺爺通過李春花學會了拼多多網購。這位“全村代購”發現,老人們最在意三點:價格實惠、質量可靠、免郵費。而拼多多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從農具到廚電,實惠好物不斷改變著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海南的陳晨則用十年時間,在拼多多上記錄著從職場女性到二孩母親的成長軌跡,從啟蒙繪本到果蔬生鮮,每個訂單都承載著生活的溫度。
十年間,拼多多年活躍用戶突破9億,商家數量超過千萬。當東北林區的性價比家電點亮萬家燈火,當西北高原的鮮活螃蟹游上餐桌,當西南山區的榴蓮飄香四溢,這個發軔于拼單模式的電商平臺,已經成長為覆蓋衣食住行全品類的消費基礎設施。正如田宇在新家沙發上展露的笑容,更好的生活,確實還在后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