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節拉開大幕,電商行業迎來新一輪消費熱潮。今年這場購物盛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從活動周期到技術應用,再到競爭格局,均展現出顯著變化。高盛分析師Ronald Keung最新發布的消費觀察報告指出,五大核心趨勢正在重塑這場商業盛會。
活動周期的延長成為最直觀的改變。天貓、京東、抖音等主流平臺將啟動時間大幅提前,其中京東與抖音于10月9日率先開跑,天貓緊隨其后于10月15日加入戰局。這一調整使今年“雙十一”創下31至57天的最長周期紀錄,較往年延長近一倍。高盛分析認為,這種策略有效將消費需求前置至10月,建議投資者將10月與11月零售數據合并分析,以更全面把握消費趨勢。
技術驅動成為今年“雙十一”的核心關鍵詞。AI技術已深度滲透電商全鏈條,從消費者決策到商家運營均發生根本性變革。阿里巴巴披露的數據顯示,其推出的6款AI工具在推薦流點擊率提升10%、商家投資回報率提高12%方面成效顯著。通過擴展用戶行為分析周期至10年,并將數據處理量提升100倍,算法使購買效率提升25%。更值得關注的是,AI客服系統已被158萬商家采用,日均節省運營成本達2000萬元。
在技術應用層面,各平臺展現出差異化路徑。抖音依托“豆包”聊天機器人構建應用內交易閉環,京東則通過“言犀”AI平臺優化商家服務體驗。這些創新表明,AI已從概念階段進入實質性應用階段,成為驅動增長、降低成本的關鍵力量。高盛報告特別指出,AI技術正在重塑電商生態,從搜索推薦到內容生成,各個環節都在經歷智能化升級。
銷售數據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多個品牌在活動首小時即實現銷售額破億,部分品類同比增長翻倍。但高盛提醒,這種強勁表現背后存在特殊因素:今年提前開售與去年較晚啟動形成對比,導致同比數據存在放大效應。更需關注的是,第四批國家補貼規模降至6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00億元大幅縮減。受此影響,家電等品類在高基數壓力下,增長勢頭已出現放緩跡象。
即時零售領域的競爭持續升級。各平臺在配送效率、服務體驗等方面展開激烈角逐,試圖通過差異化服務搶占市場份額。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價格層面,更延伸至供應鏈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等深度領域。高盛觀察指出,即時零售已成為電商平臺構建競爭壁壘的重要戰場。
在這場消費與技術的雙重變革中,電商平臺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疊加高基數效應,給行業增長帶來壓力。但AI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為挖掘存量市場、提升運營效率開辟了新路徑。這場購物節不僅是消費者的狂歡,更成為檢驗技術商業化成果的重要場景,其發展軌跡或將深刻影響未來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