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理化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發的3D微納機器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未來“納米醫生”進入人體治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款直徑僅40微米的微型裝置,形似微型夾子,卻能在微觀尺度上完成抓取細胞、釋放藥物顆粒等精密操作。
科研團隊采用超快激光脈沖技術,在眨眼時間內完成百萬億次“雕刻”,使激光能量精準聚焦于微米級區域,從而構建出結構復雜的機械手。這種工藝不僅保證了裝置的精密性,還為其在微觀環境中的操作奠定了基礎。
該裝置的移動能力依賴于底部的磁驅動模塊。通過外部磁場控制,模塊能像指南針般響應磁場方向變化,帶動機械手在微觀世界中靈活穿梭。實驗顯示,其能夠繞過障礙物并精準抵達目標位置,為后續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智能抓握功能。科研人員利用pH響應材料,使機械手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在酸性條件下,機械手自動閉合以抓取細胞;進入堿性環境后則自動松開。這種“遇酸閉合、遇堿釋放”的特性,使其無需人工干預即可根據環境變化調整工作狀態。
目前,這項技術仍處于實驗室優化階段,但其展現的潛力已引發醫學界關注。未來,該裝置有望實現無需開刀即可精準捕獲癌細胞、無需注射即可定向輸送藥物等應用場景,為微創醫療技術開辟新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