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田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近日借助"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取得突破性發現——首次在恒星黑子區域捕捉到毫秒級射電暴信號。這項成果為直接觀測恒星小尺度磁場結構開辟了全新路徑,相關論文已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恒星黑子作為太陽及其他恒星表面的強磁場區域,其劇烈活動會對地球空間環境產生顯著影響。太陽黑子爆發引發的磁暴可能干擾衛星運行、通信網絡和電力系統,而紅矮星等活躍恒星的黑子活動強度更高、頻率更密集。長期以來,直接測量恒星黑子區域磁場結構始終是天文領域的難題,傳統觀測手段難以捕捉磁場引發的瞬態射電信號。
研究團隊在距離地球約16光年的紅矮星AD Leo上,通過FAST探測到一種特殊射電暴。該信號頻率變化速率達每秒8GHz,遠超此前同類觀測記錄。分析表明,如此高速的頻率漂移要求輻射源必須位于恒星表面附近的高強度磁場區域。結合恒星磁場模型,團隊確認信號源自黑子上方的小尺度磁場結構,而非傳統認為的大尺度磁場區域。
這項突破得益于FAST的獨特性能。相較于傳統設備小時級或分鐘級的觀測分辨率,FAST將時間分辨率提升至"亞毫秒"級,能夠精準捕捉恒星射電輻射的瞬時變化。田暉教授指出,這種超高靈敏度和分辨率使FAST成為目前全球唯一具備此類觀測能力的設備,為研究恒星磁活動機制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研究證實,恒星黑子區域的磁活動能夠將電子加速至極高能量,這些高速電子在磁場中做回旋運動時會產生特征性射電輻射。通過分析這些射電信號,科學家可直接反推恒星表面小尺度磁場的結構特征,為理解恒星磁活動的產生機制提供了全新觀測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