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就人工智能對金融領域的深遠影響發表了觀點。他指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科技成果正加速滲透金融行業,其帶來的變革可能從根本上重塑金融業態。
肖遠企分析稱,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構金融供給模式。通過降低產品研發、轉化和運營成本,金融機構得以推出更多元化的產品,并突破地理限制觸達偏遠地區客戶。更重要的是,原本因成本過高而被忽視的小眾需求,如今在技術賦能下具備了商業可行性,形成了顯著的“長尾效應”。這種變化不僅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也催生了新的市場空間。
在探討技術應用的差異化影響時,肖遠企特別提到數據資源帶來的競爭格局變化。大型金融機構憑借海量歷史交易數據、客戶行為數據和宏觀經濟數據,能夠構建更精準的預測模型和風控體系,形成“數據-模型-客戶-數據”的良性循環。配合大規模資本投入和頂尖科技人才集聚,這些機構可能構建起技術壁壘,引發行業內的“馬歇爾沖突”。他強調,維持金融體系穩定需要多元化主體參與,中小機構必須通過戰略調整和業務創新,在科技變革中尋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關于金融監管的應對策略,肖遠企表示,監管部門在鼓勵金融機構采用新技術優化服務、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時,必須強化風險管控能力。他提出要把握集中與分散、特色與同質、安全與效率的平衡關系,構建具有抗風險能力的金融體系。具體措施包括加大監管資源投入,完善監管方法和流程,以及提升監管科技水平,確保監管能力與技術發展同步。
肖遠企同時提醒,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影響范圍和深度將持續擴大。監管部門需要保持觀察,根據技術演進及時調整監管框架,既要促進創新,又要防范系統性風險,確保金融體系在科技變革中保持穩定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