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近期對維基百科發起多輪公開批評,并推出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在線百科項目GrokiPedia,引發兩大知識平臺的隔空交鋒。面對科技巨頭的挑戰,維基百科在最新募捐公告中以獨特方式作出回應,強調其非營利屬性與人類主導的運營模式。
在向美國用戶發起的募捐活動中,維基百科特別指出:"本平臺由全球志愿者共同維護,不受任何資本意志干預。作為非營利機構,我們既不屬于科技巨頭,也不依附于任何個人財富。"這段表述被外界解讀為對馬斯克凈資產達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5萬億元)的間接回應。該平臺強調其成立近25年來始終保持中立性,所有內容均由人類編輯團隊把關,拒絕機器生成內容的潛在偏見。
兩大平臺的運營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維基百科依靠全球數百萬志愿者進行內容創作與更新,而馬斯克旗下xAI公司開發的GrokiPedia則完全基于Grok大語言模型。該AI系統可自動生成和修改百科條目,目前宣稱已收錄88.5萬篇文章。馬斯克上月通過社交平臺X預告該項目時宣稱,這將是"理解宇宙的重要里程碑",并斷言其性能將"全面超越傳統百科"。
本周一上線的GrokiPedia 0.1版本引發知識界熱議。該項目負責人表示,AI驅動的編輯系統能實現實時內容更新,解決傳統百科時效性不足的問題。但批評者指出,機器生成內容可能存在事實核查漏洞,且缺乏人類編輯的深度思考。維基百科則借此機會重申其價值觀:"我們或許不夠完美,但絕不會刻意引導任何觀點。"
這場知識平臺的競爭折射出科技界對信息生產模式的深層思考。當AI開始涉足內容創作領域,人類編輯的價值與機器生成的效率成為爭論焦點。維基百科的募捐公告獲得大量支持,許多用戶表示愿意為"人類主導的知識共同體"貢獻力量,而馬斯克的AI百科則吸引著追求技術創新的群體。兩種模式的對決,或將重新定義數字時代的知識傳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