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與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正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近期,我國科研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發上取得關鍵突破,為這一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鋪平了道路。
據權威媒體報道,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技術難題,使電池性能實現質的飛躍。過去,100公斤的電池僅能支持車輛行駛500公里,而如今,這一續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大關,為新能源汽車的長途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固態電池的研發過程中,固固界面的接觸問題一直是制約其性能提升的關鍵瓶頸。為此,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協同攻關,通過三大關鍵技術突破,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為固態電池的續航能力打開了新的上升空間。
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開發出了一種名為“碘離子”的“特殊膠水”。在電池工作過程中,碘離子如同精準的“交通警察”,沿著電場方向迅速移動至電極與電解質的交界處。它們主動吸引鋰離子聚集,并像流動的沙粒一樣,自動填補任何微小的縫隙和孔洞,從而確保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緊密接觸,突破了全固態電池實用化的最大障礙。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科研人員則采用了“柔性變身術”來提升電池的耐用性。他們利用聚合材料為電解質構建了一個堅韌的“骨架”,使電池在承受彎折2萬次或擰成麻花狀等極端變形時,依然能夠保持完好無損。通過在柔性骨架中加入特定的“化學小零件”,科學家們還成功提升了電池的儲電能力,增幅高達86%。
另一項重要突破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他們利用含氟聚醚材料對電解質進行了改造,賦予了電池更強的耐高壓能力。電極表面形成的“氟化物保護殼”能夠有效防止高電壓對電解質的“擊穿”,從而確保電池在滿電狀態下經過針刺測試、120℃高溫箱測試等極端條件時,依然不會發生爆炸,實現了安全與續航的雙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