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樂視與中電熊貓家電之間的債務糾紛再度引發輿論關注。一封措辭強硬的公開信將雙方矛盾推向臺前,樂視在信中直指中電熊貓家電通過更名、關聯方申請破產等手段逃避債務,言辭激烈,甚至用“厚顏無恥”形容對方行為。
樂視在公開信中透露,2019年初至2022年3月,公司委托中電熊貓家電東莞分公司代工生產40萬臺電視,采購額近4.5億元。然而,部分產品上市不到一年便出現嚴重質量問題,43吋電視屏幕橫豎線、漏液等問題頻發,壞屏率近20%,遠超行業正常水平不足2%的標準。樂視稱,質量事故發生后,中電熊貓家電將責任推給上游屏廠,承諾取得賠償后支付樂視墊付的售后費用,但實際取得600多萬賠償后卻以各種理由拖延,未向樂視支付分文。迫于無奈,樂視陸續墊付了1400多萬元售后費用。
2024年,北京三中院和朝陽法院兩次判決中電熊貓家電賠償樂視共計1495萬元。然而,中電熊貓家電不僅未履行賠償義務,還在2022年下半年關閉東莞工廠并遣散員工,今年8月又被關聯方申請破產清算。樂視認為,中電熊貓家電此舉旨在轉移資產、逃避債務,與其自身即便背負巨額債務仍堅持經營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樂視在公開信中強調,公司雖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電視業務仍欠十幾億債務,但從未想過破產清算。相比之下,中電熊貓家電為逃債費盡心機,行為令人不齒。樂視表示,已向多個部門反映情況,但得到的回復多為“不屬管轄范圍”“已司法,待法院判決后執行”等,維權之路艱難。
樂視與中電熊貓家電的糾紛并非首次。此前,樂視曾采用“預付定金+全款提貨”模式與中電熊貓家電合作,這一業內罕見的模式為后續風險埋下隱患。如今,面對中電熊貓家電的“金蟬脫殼”,樂視雖未放棄維權,但也無奈表示,若對方真的破產清算,“就讓那債務隨風而去吧”。
樂視的困境不僅源于外部債務糾紛,更與其自身經營狀況密切相關。回溯過往,樂視曾是視頻平臺巨頭,2010年上市后迎來飛速發展,營收和利潤一度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公司營收突破200億元,但同期歸母凈利潤卻下降3.19%,泡沫開始破裂。2016年末,隨著拖欠供應商貨款事件曝光,樂視資金鏈問題全面爆發,即便融創中國攜150億入股也無力回天。2017年,樂視網近140億元巨額虧損被揭露,商業帝國頃刻崩塌。
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在危機爆發后前往美國,自稱要為債主籌集資金并負責法拉第未來造車項目,但至今未歸,“下周回國”成為互聯網名梗。盡管“沒有老板”,樂視員工卻曾過上一段“神仙日子”。2021年,公司宣布恢復員工薪資至疫情前水平并不裁員;2022年,有網友稱樂視剩余400多名員工中不少是五年以上的老員工,幸福感是留下來的理由;2023年,公司又宣布執行每周四天半工作制。然而,根據最新半年報,截至上半年末,樂視僅剩152名員工,管理費用同比下降超兩成,降本增效跡象明顯。
樂視的經營狀況仍未好轉。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6年后,樂視網營收持續“跳水”,2024年全年營收僅為1.88億元,不及巔峰時期的百分之一。歸母凈利潤已連續8年告負,累計虧損超360億元。進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0.73億元,同比減少7.36%,歸母凈利潤虧損1.73億元。樂視網解釋稱,營收下滑主要受付費會員業務收入減少影響。為應對壓力,公司大幅縮減開支,銷售費用同比下降11.32%,僅為75.47萬元。
截至上半年末,樂視網總負債達229.4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2661.44%,遠超合理經營區間。天眼查信息顯示,樂視網當前有2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為2.51億元,歷史被執行總金額高達118.8億元。一邊是自身深陷泥潭的經營現狀,一邊是代工廠逃避賠償的“雪上加霜”,樂視與中電熊貓家電的債務糾葛后續將如何發展,仍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