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分拆”成為醫療器械行業備受矚目的戰略動向。美國強生集團在最新公布的財報中,不僅展示了穩健的業績增長,更宣布了一項重大業務調整——分拆骨科業務并成立獨立公司,這一決策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
根據強生集團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公司當季營收達239.93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創新藥板塊作為核心業務,實現全球銷售額155.6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六成以上。在腫瘤治療領域,血液腫瘤藥物達雷妥尤單抗(Darzalex)表現尤為突出,第三季度銷售額高達36.7億美元。醫療科技板塊作為第二大業務,當季營收84.30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心血管業務因電生理產品驅動增長13%,視力領域表現強勁,而骨科業務受轉型影響增長3.8%。
從全年業績來看,強生前三季度累計營收696.29億美元,同比增長5%。創新藥和醫療科技業務分別貢獻446.4億美元和236.7億美元,均實現正增長。基于當前表現,公司上調了2025年營收預期至935億至939億美元,較此前預測增加約3億美元。
在公布財報的同日,強生宣布將骨科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新公司擬命名為DePuy Synthes。這一決策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延續了2023年分拆消費保健業務(成立健而優Kenvue)后的戰略優化。通過分拆,強生旨在強化各業務板塊的戰略專注度,提升運營效率,進而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分拆后的強生將聚焦腫瘤學、免疫學、神經科學、心血管、外科和視覺六大關鍵增長領域,預期收入增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將顯著提升。
強生骨科業務主要生產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植入物及手術器械等產品,2024年銷售額約92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0%。新成立的DePuy Synthes將致力于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面的骨科公司,在主要細分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為推動分拆進程,強生已任命納馬爾·納瓦納(Namal Nawana)為新公司全球總裁。納瓦納在強生任職超過15年,曾擔任DePuy Synthes脊柱業務全球總裁,并歷任Alere、施樂輝等企業CEO,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
強生的分拆決策并非孤例。近年來,全球醫療器械巨頭紛紛通過分拆或出售非核心業務優化戰略布局。例如,奧林巴斯剝離相機業務、GE醫療業務獨立上市、3M分拆醫療保健業務成立Solventum Healthcare等。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愈發明顯,企業動機從最初的聚焦主業轉向鎖定高利潤、維護股東利益。捷邁邦美出售脊柱和牙科業務,美敦力計劃拆分糖尿病業務,西門子醫療出售診斷業務,賽默飛世爾出售診斷部門部分業務,碧迪醫療向沃特世公司出售生物科學和診斷部門,均體現了這一戰略轉向。
在骨科領域,強生、史賽克、捷邁邦美等頭部企業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今年以來,這些公司加速布局手術機器人領域。例如,強生7月發布AI驅動骨科手術系統VIRTUGUIDE?,臨床反饋顯示,該系統可幫助外科醫生每臺手術平均節省約30分鐘。捷邁邦美10月宣布以1.77億美元收購全自主手術機器人公司Monogram Technologies,以擴大骨科機器人產品線。史賽克2013年收購Mako Surgical后,已推出一系列機器人產品并實現商業轉化。美敦力2018年收購Mazor?Robotics后,其Mazor骨科手術機器人在高端市場熱銷。
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同樣呈現爆發式增長。據Frost&Sullivan預測,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2026年規模達38.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4.3%。這一趨勢與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的戰略調整形成呼應,凸顯了技術創新和業務聚焦對行業發展的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