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群高中生用創新與堅持,將100套自制太陽能灶送到了非洲津巴布韋的村莊和學校,為當地居民解決燒水難題。這項源于生物課知識的公益行動,不僅改變了非洲部分社區的生活方式,更展現了中國青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項目發起人李飛翰回憶,兩年前父親提到津巴布韋因霍亂導致死亡的事件時,他突然想到生物課上學到的知識——高溫可以殺滅細菌。但父親告訴他,當地許多家庭因經濟落后,連燒水的柴火都難以保證。這個現實問題讓李飛翰萌生了為非洲送太陽能灶的想法。
制作太陽能灶的過程充滿挑戰。起初,團隊計劃網購成品,但高昂的物流費用讓他們決定自己動手。李飛翰和伙伴們通過"熱彎成型工藝",將軟木浸泡后塑成拋物線形狀,再測試不同反光材料的效率。然而,臨行前他們得知津巴布韋海關禁止木材入境,不得不緊急改用鋁管等金屬材料替代。
去年8月,團隊首次帶著自制太陽能灶抵達非洲。實地考察后,他們發現當地木材過硬,無法使用熱彎工藝。回國后,團隊不斷測試新材料,最終發現鋁管效果更佳,還找到九塊九的手機三腳架作為支架,將每套成本控制在60美金以內。
為了籌集資金,團隊成員在學校售賣筆記、開設網課,甚至申請了公益基金支持。今年8月,升級后的100套太陽能灶被送往津巴布韋的婦女兒童庇護所和學校。當地村民奈舍姆高興地說:"我再也不用出去找柴火了。"學校負責人安諾杜桑卡也表示,這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
項目不僅解決了燒水問題,還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團隊設計的"向日葵"太陽能灶組裝工作,為津巴布韋的殘障人士提供了崗位。全國殘疾人理事會總裁安娜評價道:"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殘障人士也能參與國家建設。"
團隊成員楊秉聞用拍攝紀錄片的方式記錄項目過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行動。在津巴布韋,一個用太陽能灶烤棉花糖的溫暖場景讓他深受觸動:"大家興奮地唱起非洲民歌,那個瞬間非常有感染力,我覺得我們應該是幫到他們的。"
如今,雖然已進入高三,但團隊仍在繼續研發更高效的太陽能灶。李飛翰表示:"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海外渠道聯系我,讓太陽能灶去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對他來說,這不僅是公益項目,更是讓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