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國家公園建設作為重要一環,正迎來技術賦能的新階段。近日,聯想集團宣布將基于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的實踐成果,推出國內首個針對國家公園場景的“智能體”解決方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傘護物種”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智慧化保護,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格局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中國首個以單一物種命名的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地理環境復雜,生態保護任務艱巨。傳統依靠人力巡護的模式面臨效率與覆蓋度的雙重挑戰,而四川片區作為核心區域,正成為人工智能技術拓展生態保護邊界的試驗場。聯想集團通過數字化系統升級,已在石棉托烏山、石棉栗子坪、茂縣土地嶺等多個站點部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針對不同區域的生態特征與管理需求,構建起覆蓋管理、巡護、科研與公眾服務的全鏈條智能體系。
該智能體方案突破傳統數智化工具的局限,通過整合數字孿生、計算機視覺、多模態知識庫與邊緣計算等技術,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其中,計算機視覺系統可實現對多種野生動物的智能識別,大熊貓識別準確率預計超過95%,為生物多樣性監測與棲息地評估提供精準數據;AI三維地理仿真巡管系統則通過三維建模與實時分析,提升巡護效率與作業安全性;AI智能物種知識庫支持科研人員快速檢索生態保護知識,同時為公眾提供科普互動服務;分布式AI大熊貓畫像系統通過“千熊千面”的個體識別技術,建立覆蓋上千只野生大熊貓的個性化檔案,為種群動態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指出,科技與生態責任的結合能夠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此次與四川片區的合作,旨在打造可復制的“AI+生態保護”范式,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國家公園綜合管理能力,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眾參與度,推動保護工作向智能化、精準化方向轉型。該方案全面投入使用后,預計將顯著提升生態監測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為科學制定保護策略提供技術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