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問題成為獨生子女一代的迫切關切。上海如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創新技術,正為破解這一社會難題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其研發的康復與養老機器人,既能輔助失能老人完成日常活動,又可通過情感交互緩解孤獨感,成為居家養老場景中的"數字護工"。
創始人師云雷的學術背景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這位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博士、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師從人工智能領域泰斗張建偉院士與中國醫療機器人先驅王樹新院士。其十余年醫療機器人領域創業經驗,包括參與創立微創?機器人與Agile Robots等企業,為如身機器人的技術突破提供關鍵支撐。
針對養老場景的深度調研,催生出差異化產品設計。師云雷團隊與福壽康等養老機構合作發現,傳統護理中女性護工力量不足、非電動床椅轉移困難等痛點,推動開發出輪椅人形機器人。該設備集成移動輔助與生活照護功能,通過關節傳感器實時計算施力強度,確保扶起老人等動作的安全性。
技術突破體現在三大維度:場景化產品設計摒棄簡單人形模仿,轉而構建功能導向的形態;交互能力融合自然語言處理與力控技術,經手術機器人驗證的力反饋系統可精準感知操作強度;依托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的積累,實現多傳感器信息融合與環境感知。
商業化進程呈現爆發式增長。2025年9月,企業連續完成道彤投資獨家天使+輪與力合金融領投的天使++輪融資,成立兩年即完成五輪融資,估值躍居具身智能康養機器人賽道前列。這背后是龐大的市場需求支撐: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預計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25%,居家養老需求占比超90%。
產品矩陣覆蓋全周期養老需求。"格物系列"康復機器人通過游戲化訓練維持失能者身體機能,已進入歐洲康復診所與東南亞家庭;"齊家系列"養老機器人則聚焦情感陪伴,其模塊化設計允許將交互終端拆解至床頭,實現睡前故事、日程提醒等功能。技術團隊正攻克機械臂全身力控難題,未來將實現從床椅轉移到便秘處理等復雜護理動作。
成本控制與技術升級形成良性循環。核心部件價格三年間下降75%,準直驅電機單價從1800元降至400余元。師云雷透露,長期目標是將具備自主能力的機器人價格壓至家庭大件電器水平,短期則通過"機器人+遠程服務"模式,將月費控制在3000-4000元,較住家護工與養老院費用降低40%-60%。
AI技術革命重塑人機交互范式。基于VLA模型的自然語言指令系統,使老年人可通過口語化表達控制機器人。這種改變在康養場景中尤為關鍵:當機器人觀察到老人長時間未活動,可主動提議"需要幫您做些拉伸運動嗎",并通過語音確認執行,顛覆傳統"指令-響應"模式。
全球化布局凸顯市場差異。在德國、北美等市場,主動康復理念使康復機器人接受度較高;國內市場則集中于大城市,但遠程服務模式創造獨特優勢——通過中部地區運營中心為東部用戶提供支持,有效降低服務成本。目前產品已在東亞、歐洲、北美形成訂單熱潮,供不應求態勢持續。
對于行業未來,師云雷認為商業與居家場景最具爆發潛力。他以掃地機器人普及為例,強調具身智能設備需同時滿足功能實用性與成本可控性。當機械臂能實現實時動作克隆,或拳擊機器人衍生出競技賽事,或許將開啟新的大規模應用時代。而康養場景,正因高頻人機交互需求與技術突破可能性的雙重驅動,成為理想的創新試驗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