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朝陽,孩子們有機會與古生物化石親密接觸,這種體驗或許能點燃他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當時,他正參與在朝陽市舉辦的“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2025化石保護研討會”。
徐星因在恐龍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被譽為“恐龍院士”,他參與命名的恐龍種類已超過80種。但他強調,自己從事科普工作的初衷并非讓所有孩子都投身古生物學,而是希望激發更多人對自然與科學的興趣。“只有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的氛圍,才能為科技發展筑牢根基。”他說。
遼寧朝陽在徐星眼中是一片充滿科學價值的土地。這里因發現“中華龍鳥”和“遼寧古果”而被譽為“第一只鳥飛起、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經過數十年的系統研究,當地已發現45類、343屬、628種化石,幾乎完整呈現了晚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的全貌。
“化石是地球歷史的文字,每一塊都承載著獨特的自然遺產。”徐星指出,朝陽發現的熱河生物群為理解現代陸地生態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20多年前,徐星撰寫的一篇恐龍科普文章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題為《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讓無數孩子通過學習了解到,恐龍與鳥類之間存在演化聯系,激發了他們對古生物學的濃厚興趣。“科學語言和科普語言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徐星回憶道,“為四年級學生創作既要保證科學性,又要兼具文學性,這對我是巨大的挑戰。”
文章中,徐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恐龍與鳥類的關聯:“提到恐龍,人們會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笨重的馬門溪龍;說起鳥類,則會聯想到輕盈的鴿子或絢麗的孔雀。但大量化石證明,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演化,最終變成了翱翔天際的鳥兒……”當這篇課文最終呈現在課本上時,徐星坦言“自豪感甚至超過了取得科研成果”。
在徐星看來,科學認知始于孩童時期。恐龍化石能吸引七八歲孩子的目光,進而引導他們關注科學、探索未知。盡管長期堅持科普工作讓他面臨質疑——“有人認為院士的時間應優先用于科研”,但他始終認為,“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都是推動科學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