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鍋圈食品與熊喵大師聯合研發的智能炒菜設備近日在成都完成首次公開演示。這款被命名為“鍋圈小炒”的核心裝備,作為鍋圈“社區中央廚房”戰略的關鍵載體,通過數字化手段破解中餐標準化難題,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演示現場位于成都市錦江區的研發中心,一臺智能炒菜機僅用180秒便完成川味小炒肉的全流程制作。設備通過自動投料系統與精密控溫模塊,實現了從熱油爆香到收汁出鍋的完整工藝復現。研發團隊介紹,該設備搭載的AI算法可實時監測油溫波動范圍,誤差控制在±2℃以內,翻炒頻率與火候匹配精度達98.7%。
“我們成功將烹飪經驗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模型。”熊喵大師創始人黃天勇展示著設備操作界面,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溫度曲線、翻炒軌跡等參數。據透露,研發團隊歷時兩年構建了包含127道經典菜品的數據庫,每道菜品均經過300次以上實驗驗證,確保不同地域門店能保持風味一致性。例如回鍋肉制作系統,可根據環境濕度自動調整豆瓣醬投放量,在南方潮濕地區減少5%用量,北方干燥地區增加3%用量。
鍋圈食品戰略負責人指出,該項目是“社區中央廚房”體系的重要延伸。通過“智能終端+供應鏈”雙輪驅動模式,已形成覆蓋全國的供應網絡:7座自有工廠負責核心食材加工,19個數字化倉儲中心實現48小時冷鏈直達,配合200余家認證供應商構建質量管控體系。這種布局使得智能炒菜機可獲得標準化凈菜與定制調味料支持,確保出餐品質穩定。
技術團隊演示了設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當模擬突然斷電時,系統自動保存當前烹飪參數,恢復供電后3秒內重啟程序,且不影響菜品最終口感。這種容錯機制源于設備內置的500組應急預案,涵蓋從食材卡滯到溫度異常等各類突發情況。
經濟模型顯示,采用智能設備的門店人力成本可降低42%,單店日均出餐量從傳統模式的180份提升至350份。鍋圈方面透露,首間測試門店將于2026年初在鄭州開業,主打3分鐘快取服務,覆蓋社區3公里配送范圍。價格策略方面,通過供應鏈優化與效率提升,菜品定價將比市場同類產品低30%-50%,例如經典宮保雞丁定價18元,僅為傳統餐廳價格的60%。
行業分析師指出,該解決方案同時解決了中餐標準化兩大痛點:通過算法控制消除人工操作差異,利用供應鏈網絡穩定原料品質。數據顯示,試點門店的菜品口味一致性達92%,較傳統廚房提升37個百分點,而食材損耗率從8%降至2.3%。
研發團隊正在開發第二代設備,新增氣味識別模塊與消費者反饋系統。當檢測到出餐氣味與標準模型偏差超過15%時,將自動觸發品質復檢流程。這種持續優化機制,使得設備能根據區域口味偏好進行動態調整,例如在江浙地區自動降低菜品辣度值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