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總裁盧偉冰近日在社交平臺轉發用戶動態時,用“一機傳三代,人走機還在”的調侃引發網友熱議。這條配文背后,是小米17系列銷量突破百萬臺之際,仍有用戶堅守八年前發布的小米6的有趣現象。
被盧偉冰點名的用戶王先生,剛剛從使用了多年的小米6更換為小米17。他在體驗報告中坦言:“舊機反應變慢,拍照也不行了,新機用起來確實絲滑。”但這位老用戶同時提到,新機取消指紋解鎖功能讓他不太適應,“以前抬手按home鍵就能解鎖,現在得看屏幕,習慣得重新培養。”
這款2017年發布的機型,憑借驍龍835處理器與四曲面玻璃機身的經典組合,在數碼產品快速迭代的浪潮中創造了特殊現象。當年“買新不買舊,除非小米6”的調侃,如今已成為持續八年的真實寫照。有數碼博主分析,該機6GB運行內存與均衡配置的組合,加上初代MIUI 9系統無廣告的純凈體驗,構成了其長盛不衰的核心要素。
資深玩家李先生回憶,最初使用的MIUI 9系統以輕量化著稱,“那時候系統流暢得不像安卓機”。這種體驗讓很多用戶形成了深度依賴,部分人甚至通過更換電池等方式延續使用。有網友戲稱:“小米6用戶分兩種,一種剛換機,一種準備換電池繼續用。”
在最新換機潮中,定位高端的小米17 Pro Max表現突出,占據該系列近半銷量。這顯示出老用戶群體的消費特征——要么長期不換機,要么直接選擇頂級配置。業內人士指出,這種消費行為與近年來手機性能提升趨緩有關,部分用戶認為“每年升級的差異不足以支撐換機成本”。
面對“釘子戶”現象,手機廠商的策略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追求極致耐用性,到如今通過“精準刀法”控制產品生命周期,行業逐漸形成新的競爭邏輯。有分析師認為,這種轉變反映了消費市場的深層變革:當硬件性能普遍過剩,用戶開始更注重實際體驗而非參數競爭。
消費者也發展出獨特的應對策略。在二手交易平臺,成色較好的小米6仍能賣出數百元價格。有用戶總結換機經驗:“新機發布后買上代旗艦最劃算”“隔代升級體驗提升更明顯”。這種理性消費趨勢,促使廠商重新思考產品創新方向。
雷軍多年前發起的用戶調研顯示,小米6用戶對系統廣告、續航能力等問題反饋集中。這種“又愛又恨”的復雜情感,在盧偉冰的轉發評論中可見一斑——既有對產品品質的自豪,也包含對用戶長期不換機的無奈。當前,如何平衡產品耐用性與消費升級需求,成為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