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OpenAI與知名設計師Jony Ive合作開發的AI設備項目正面臨多重技術挑戰,這款原定2026年前后亮相的智能硬件可能因此推遲發布。消息人士透露,雙方工程師團隊仍在攻克三個核心難題,涉及人機交互設計、隱私保護機制及硬件成本控制。
在交互設計層面,研發團隊陷入兩難境地。項目核心目標是將設備定位為"具有電腦功能的智能伙伴",而非"性格怪異的虛擬伴侶",這要求AI助手既要展現自然的人類特質,又要避免引發倫理爭議。知情人士指出,僅聲音合成模塊就經過上百次迭代,目前仍在調試語調、語速與情感表達的平衡點,防止出現過度擬人化導致的用戶認知混淆。
隱私保護方案成為另一大技術障礙。該設備擬采用全天候環境感知系統,通過麥克風陣列和傳感器持續采集空間數據。如何設計數據加密流程、建立用戶授權機制,同時確保設備在待機狀態下不會無意記錄敏感信息,成為法律團隊與技術部門反復磋商的焦點。有內部人士透露,僅隱私協議草案就已修改二十余版,仍未能通過合規審查。
硬件成本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隨著AI模型參數規模持續擴張,設備運行所需的邊緣計算能力呈指數級增長。供應鏈消息顯示,當前原型機的制造成本較初期預算超出40%,主要源于定制化芯片組和低功耗傳感器的采購價格波動。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內部會議中承認,若無法將成本壓縮至合理區間,項目可能被迫調整產品定位或推遲量產計劃。
關于這款神秘設備的具體形態,目前僅確認將采用無屏口袋式設計,具備環境感知能力。有員工透露,Altman曾在非公開場合展示過早期模型,其尺寸與智能手機相近但更輕薄,表面集成隱形傳感器陣列。不過相較于技術參數,市場更關注其商業模式——此前Humane公司推出的AI Pin因定價過高和功能冗余,上市僅半年就宣布停產,這為OpenAI敲響了警鐘。當前團隊正重新評估定價策略,考慮采用硬件訂閱制或軟件服務分成等創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