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高德地圖成為眾多用戶手機中“打開最早、關閉最晚”的應用程序。據內部消息,十一假期首日,高德地圖的日活躍用戶數突破3.6億,創下歷史新高。而上線僅23天的“高德掃街榜”,用戶規模已達4億。
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高德地圖的月活躍用戶已達8.9億。這意味著,近半數用戶在使用高德地圖時,都會瀏覽“掃街榜”。社交媒體上,用戶反饋顯示,高德地圖不僅是導航工具,更成為發現本地特色小店、規劃城市漫步路線、甚至尋找釣魚地點的首選平臺。
這種變化表明,“高德掃街榜”正在將用戶的使用場景從單純的“物理路徑”擴展到“生活路徑”。高德地圖的功能,也從“指引目的地”升級為“幫助決定目的地”。用戶對高德地圖的認知,正從傳統的地圖導航工具,逐步轉變為涵蓋“吃什么、玩什么、怎么去”的綜合性生活服務平臺。
國慶假期前,高德地圖發布的“今晚零點十大最繁忙高速”預測中,常臺高速蘇州段的車速一度降至每小時7公里。一位網友調侃道:“這速度比散步還慢!”面對擁堵,不少用戶選擇聽從高德的建議,在凌晨4點出發,并利用“未來用時”功能規劃路線,以避免在高速公路上“遛娃打麻將”的尷尬。
出行焦慮不僅限于擁堵。對許多用戶而言,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旅途中高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了高德地圖如何幫助他們解決意外難題。
例如,一位北京的寶媽在社交平臺上表示,安排遛娃行程讓她倍感壓力,不僅要選擇目的地、預約,還要應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最終,她通過高德地圖的“小高老師”功能,快速規劃了一條滿意的遛娃路線。到達美術館后,她甚至讓“小高老師”為孩子講解景點知識,徹底解放了家長的“補課焦慮”。
高德地圖的實用性不僅體現在帶娃場景中。一位網友帶寵物出行時,通過高德地圖成功叫到寵物友好車輛,司機還熱情地分享了寵物護理經驗。另一位在北京轉機的網友,利用高德掃街榜的“附近好店”功能,迅速找到一家特色小店,品嘗了雙倍糖油餅配咸豆腐腦,即使時間緊張也吃得滿足。
甚至自駕前往西北的車主,也通過高德地圖的評論區,及時獲取了服務區新增快充樁的信息,解決了續航焦慮。
從帶娃到帶寵,從應對擁堵到尋找充電樁,高德地圖似乎成為國慶出行的“全能助手”,滿足了用戶在旅途中各種意想不到的需求。
國慶期間,尋找餐館是另一大難題。雖然各類榜單上的高分餐廳令人心動,但用戶對“榜單運營”的擔憂也日益加劇。社交媒體上甚至流行起“反向選擇”策略:優先選擇評分4.8分以下的餐廳。這種信任危機,讓榜單的價值大打折扣。
虛假評論一直是本地生活平臺的頑疾。即使有真實評價,也往往被少數極端聲音主導,難以反映大多數用戶的真實選擇。問題的根源在于,傳統榜單過于依賴“顯性聲音”,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數”。
根據互聯網平臺的90/9/1法則,90%的用戶只消費不發聲,9%會偶爾參與討論,僅1%會主動產出內容。線下消費同樣如此:大多數用戶吃完就走,很少留下評價。但正是這90%的沉默用戶,決定了一家店的真實口碑。
高德地圖作為擁有10億級用戶的平臺,在捕捉沉默用戶行為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高德掃街榜”的評分邏輯,不僅關注打分和評論,更將用戶的真實行為納入評價體系。導航到店、搜索餐廳、反復光顧等行為,都會被加權計入評分。
換句話說,用戶可能忘記給心儀的小店打高分,但不會忘記再次導航前往。
作為全球首個基于真實到店行為的榜單,“高德掃街榜”在國慶期間展現了其獨特價值。對商家而言,這一榜單意味著更公平的流量分配,讓用心經營的小店獲得更多曝光機會。高德數據顯示,國慶期間,上榜“煙火小店”的流量增長了300%。
成都一家名為“味鮮牛腩”的中餐館就是典型案例。這家開在街邊的社區店,裝修簡樸,招牌被大樹遮擋,容易被人忽略。盡管在網上評價不多,但一位游客曾留言:“每次來成都都會來吃,一共吃了4次。不知道為啥人不多,明明比排隊的店好吃多了。”
登上“掃街榜錦江區吃牛肉榜TOP23”后,這家店吸引了大量新顧客。店主小穎表示:“我比較佛系,沒有做營銷。平時主要靠周邊鄰居光顧,更多人覺得好吃,再來就對了。看到高德掃街榜的評分那么高,還挺開心的。”
另一家成都的“楊氏小仙女兒蹄花”店,以前主要靠熟客光顧。上榜后,通過高德導航來的新顧客明顯增多。店主小盧笑稱:“國慶期間生意火爆,上半場已經滿座,下半場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在節日的煙火氣中,真實口碑的傳遞比任何宣傳都更有價值。“高德掃街榜”不僅是一份榜單,更像是一張城市生活地圖,幫助游客和本地人找到那些被時間和人情浸潤的好店。
9月10日上線的“高德掃街榜”,從一開始就帶著探索性質:高德能否在競爭激烈的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中,找到一條差異化路徑?國慶黃金周成為檢驗這一嘗試的“考場”。
從結果來看,高德不僅通過了考驗,還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戰略轉型。地圖作為現實世界的數字投影,天然承載了用戶的出行與消費決策。長期以來,國內地圖產品對這一潛力的挖掘仍停留在表面,更多扮演路標角色。
但實際上,用戶從打開地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進行生活決策。導航只是第一步。
高德的目標,是將導航與后續的生活決策打通。這種轉變并非新增功能,而是重塑用戶心智:高德不再只是“幫你去哪里”的工具,而是“幫你決定去哪里”的伙伴。
高德轉向“生活服務超級入口”的潛力,源于其長期積累的10億級用戶行為數據和龐大的生活服務數據網絡。目前,高德地圖已覆蓋全國超過700萬家餐廳,每天處理1.2億次生活服務相關搜索,用戶每天導航前往1300萬個生活服務目的地。
AI技術的加入,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轉型。今年8月,高德宣布全面AI化,從單一的地圖導航工具升級為“出行生活智能體”,具備深度時空理解和自主推理決策能力。
國慶期間,高德成為用戶最頻繁使用的應用之一,其AI能力功不可沒。數據顯示,10月1日,全球首個基于地圖的AI原生智能體“小高老師”調用量突破26億次,當天推薦餐廳、景點、加油站等生活服務點位超9200萬個。
用戶行為表明,高德未來承載的不僅是“怎么去”的地圖問題,而是整套生活方式的規劃與實現。這意味著,從出行到消費,從餐飲到娛樂,甚至聯結支付、零售、電商等環節,高德都可能成為流量的一級入口。借助這一突破,高德有望成為本地生活業務的重要戰略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