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飛速迭代的當下,一場關于教育變革的深度探討正在學術界引發廣泛共鳴。港中深校長徐揚生近日在專題分享中指出,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對人類教育體系的根本性挑戰。當機器智能以指數級速度逼近人類認知邊界時,教育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重構需求。
這場由羅永浩與周鴻祎對談、吳泳銘云棲大會演講引發的認知風暴,揭示出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變革的共識。徐揚生特別強調,教育領域將首當其沖承受技術革命的沖擊波。當社會結構、職業形態乃至思想文明走向都面臨重塑時,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體系必然需要徹底轉型。
在人機智能的激烈碰撞中,人類教育的獨特價值逐漸清晰。徐揚生通過對比分析指出,與具備超強記憶、計算和知識儲備能力的AI相比,人類在情感表達、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然而現行教育體系卻呈現出本末倒置的傾向:高考試卷中記憶類題目占比高達70%,創造力考核僅占5%,這種培養模式導致學校淪為"考試機器"的加工廠。
對優秀人才的傳統評判標準正在遭受質疑。當清北錄取率成為衡量學校質量的金科玉律時,教育實質上陷入了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狹隘競爭。徐揚生警示,這種培養模式產出的"高分人才",很可能既不符合未來社會需求,也難以在AI時代獲得成功。真正需要的是具備情感智慧、創新能力和堅韌品格的復合型人才。
關于未來人才的核心素質,徐揚生給出明確畫像:15%的勤奮、15%的理性思辨能力、30%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占比40%的頑強意志。這種能力結構與中國學生的現實表現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在勤奮和理性方面表現優異,但創造力和頑強精神顯著落后。相較而言,印度、東南亞等地區的學生在抗壓能力和持續奮斗方面展現出更強優勢。
針對AI時代的人才培養路徑,徐揚生提出"學、思、踐、悟"的四階模型。學習階段強調興趣驅動和方法論構建,思考階段需要保留足夠的閑暇空間,實踐階段則要求突破課堂邊界。他特別指出,中國學生普遍缺失的實踐環節,恰恰是知識內化和智慧生成的關鍵場域。沒有真實場景的淬煉,課堂所學終將淪為紙上談兵。
在具體實施層面,徐揚生提出六項改革建議:首先重構教與育的關系,將思維培養置于知識傳授之前;其次調整考核重心,從記憶競賽轉向理性思辨;第三要建立"社會即課堂"的實踐體系;第四強化藝術教育對情感和創造力的滋養;第五推動文理學科深度融合;最后通過全球視野培養建立完整的世界觀。這些建議直指當前教育體系的深層矛盾,為轉型提供了可操作的路線圖。
這場教育變革的實質,是重新定義人類在智能時代的獨特價值。當機器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認知勞動時,教育必須轉向培養那些使人類區別于機器的核心能力。正如徐揚生所言,真正的教育不應是標準件的批量生產,而應是獨特靈魂的精心雕琢。這種轉變不僅關乎個人發展,更決定著整個文明在智能時代的進化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