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一場聚焦青銅時代考古遺址保護管理的學術盛會正在展開。作為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場平行論壇于當日上午同步開啟,其中"對話:青銅時代考古遺址的保護管理"分論壇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參與。與會者圍繞考古遺址的價值闡釋、保護利用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提供新思路。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杜曉帆在主題演講中,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了文化遺產闡釋面臨的現實挑戰。他指出,東亞地區普遍存在的土遺址展示性較弱問題,加之早期文明闡釋的國際性難題,使得考古遺址的價值轉化面臨雙重困境。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前遺產保護存在"重博物館輕遺址"的傾向,文物與遺址本體、周邊環境的聯動展示機制尚未完善,學術價值向遺產機制的轉化路徑仍不清晰。
針對這些痛點,杜曉帆提出構建系統性闡釋體系的解決方案。他強調,考古發掘階段就應前置保護展示規劃,實現發掘、研究、保護、傳播的"四維聯動"。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數字化技術重構文物與遺址的空間關系,打破傳統博物館的靜態展示模式。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祭祀場景,或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遺址形成過程,這些創新手段將顯著提升公眾的認知體驗。
在接受現場采訪時,杜曉帆進一步闡釋了學術價值轉化的實施路徑。他建議建立跨學科協作機制,整合考古學、博物館學、數字技術等領域專家資源,共同制定遺產闡釋方案。對于三星堆-金沙遺址這類世界級文化遺產,更要注重國際表達方式的創新,通過構建多元敘事體系,讓古老文明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這種轉化不僅關乎文化傳承,更對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分論壇的討論顯示,隨著新技術手段的持續突破,考古遺址保護正從物質層面延伸至價值闡釋層面。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通過構建"學術研究-保護實踐-公眾傳播"的完整鏈條,能夠真正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這種轉變不僅需要技術賦能,更呼喚保護理念的革新,唯有如此,才能讓沉睡的考古遺址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