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在大模型領域的布局迎來關鍵轉折點。隨著吳永輝正式接管Seed團隊,這支成立僅兩年的研究部門已完成從探索性組織到公司核心戰略單元的蛻變。據內部人士透露,朱文佳的匯報線調整標志著字節AI研發體系進入新階段,吳永輝現已直接向CEO梁汝波匯報,統籌基礎研究與應用落地的雙重使命。
組織架構的劇變始于2025年初。原屬不同業務線的AI Lab、AML團隊及多個模型研究組相繼并入Seed,形成覆蓋語言、視覺、語音及世界模型的完整研發矩陣。這場整合浪潮中,多位技術負責人發生職務變動:大語言模型負責人喬木因違規行為被解職,視覺多模態專家楊建朝暫離崗位后由阿里通義千問前技術負責人周暢接任,AI Lab總監李航則在退休后接受返聘。這些調整凸顯出吳永輝重塑技術管理層的決心。
新掌門人的學術背景為這場變革注入強心劑。這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博士在谷歌供職17年間,先后主導搜索排序系統優化、神經機器翻譯(GNMT)研發及Gemini系列模型開發。其發表的GNMT論文被引量突破9000次,更在2023年晉升谷歌最高技術職級L10,成為DeepMind研究副總裁。硅谷觀察人士指出,吳永輝的加盟使字節獲得對抗國際AI巨頭的關鍵技術籌碼。
技術路線調整隨之展開。Seed團隊在全員會上宣布取消季度OKR考核,轉而實施18個月長周期評估機制,同時為57名核心研究員增發期權,月均激勵達9-13.5萬元。這種"重金押注基礎研究"的策略引發內部爭議,部分員工在社交平臺抱怨資源分配失衡,認為公司福利削減與Seed特殊待遇形成鮮明對比。但管理層堅持認為,突破智能上限需要容忍長期不確定性。
研發成果開始顯現。4月公布的Seed-Thinking-v1.5模型在參數效率上取得突破,200億參數規模在GPQA評測中超越6710億參數的DeepSeek R1。這種"小模型大智慧"的技術路徑,與吳永輝在谷歌期間推動的模型壓縮研究一脈相承。6月推出的GR-3機器人模型更驗證了其跨模態研發能力,該模型可同時處理視覺、語言及動作指令,在具身智能領域打開新應用場景。
人才爭奪戰同步升級。Seed啟動的TopSeed計劃擬招募30名頂尖博士,研究方向涵蓋大模型架構、多模態理解及機器學習系統。創始人張一鳴親自參與北美頂尖實驗室的"挖角"行動,據傳已與多位AI頂會論文作者展開接觸。這種創始人深度介入技術戰略的做法,與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2011年回歸后推動AI轉型的路徑驚人相似。
組織文化重構也在悄然進行。吳永輝在內部會議上強調"培養第一流研究團隊"的愿景,提出建立開放協作的技術生態。這種理念已體現在具體措施中:Seed Edge項目全面開源代碼,允許外部研究者參與模型訓練;與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建立聯合實驗室,聚焦前沿計算機技術研究。盡管該中心屬張一鳴個人投資項目,但其"知春"命名仍被解讀為字節技術基因的延續。











